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消费提示
随着气温攀升、雨水增多
各种野生蘑菇逐渐进入生长旺季
同时也进入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多发季节
防范野生蘑菇中毒
快来一起看看下面的消费提示
一、不随意食用野蘑菇
我国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
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所以,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
二、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三、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生产经营者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野生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人工栽培食用菌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使用人工栽培食用菌菇为食材的要在采购时索证索票,并做好购进食品的台账记录,确保货源可追溯,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四、预警提示
野生蘑菇生长于阳光少、湿度高的环境,多产于山区高原等地,中毒原因主要为误食。以下预警提示应牢记:
1.不可轻信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
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帮助,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靠谱,毫无科学根据,不可轻信。
2.不随意采食未食用过的野生蘑菇
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消费者切勿采集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蘑菇生长一直处在变异之中,去年前年没毒的,不代表今年就没毒,切不可凭“老经验”随意采食。
3.不在群体性聚餐中食用野生蘑菇
学校食堂、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农村自办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费者集中区域不得在食材中使用未经识别的野生蘑菇,以防群体性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