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淮上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26 11:05 来源: 淮上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21226日在区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淮上区人民政府区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扎实推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51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同比增长31.7%;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外贸进出口4.55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超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4812户,其中新设立市场主体4325户,增长14.2%。

(一)产业质效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超年度目标任务,总数达133家。纳入省“大新专”[1]项目74个,总投资674亿元,其中在建亿元以上项目52个。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蚌埠国钛纳米材料年产8万吨纳米二氧化钛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华科技年产3000吨薄荷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市级专精特新[2]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新增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个,省、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个,省、市级绿色工厂3个,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示范企业3家。1-11月,全区规上工业用电量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1%;规上工业用气量0.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9%。中粮生化、八一化工、天润化工、佳先化工等4家退市进园项目全部实现投产,并全面恢复搬迁前产能,全年实现产值约60亿元,税收约3.5亿元。

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0家。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获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安徽省徽商五源国际物流港务有限公司获批省级多式联运工程项目。淮上智慧物流园区通过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省级评审。农村电商产业加快培育,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00个,推进快递进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线上线下搭建销售渠道,推动各类特色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网上销售额1.4亿元,同比增长15%。

现代农业提质升级。持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新增设施蔬菜生产面积5235亩,新增莲藕3000亩,蔬菜生产面积累计达14.2万亩,同比增长3.85%。做大做强梅桥设施蔬菜、北淝河莲渔、沫河口优质粮油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新增稻鱼综合种养1000亩,水产产量6643吨,同比增长3.9%。稳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累计达317家;新增家庭农场60家,累计达254家。培育市级示范社1家、市级家庭农场2家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4个,市级示范基地3个。梅桥镇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项目招引量质齐升,发展支撑持续增强

产业链招商效果凸显。扩大有效投资,围绕主导产业,成立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产业专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其中15亿元以上项目2个,协议引资123.63亿元;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99.4亿元。打造生物化工产业集群,利用佳先股份在PVC热稳定剂助剂行业的龙头地位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着力打造PVC热稳定剂产业园。利用八一化工生产的对氨基苯酚在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地位,引进产业链下游企业浙江康乐药业总投资30亿元医药生产项目。

为企服务持续优化。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培植新动能新优势的重中之重。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切实做好“安商工作”,为60多个项目,提供超80项帮办服务。完善政商联系渠道,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企业家接访等各类助企纾困活动,共收集各类问题2000余个,办结率100%。营商环境综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持续完善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机制,为15家企业提供5.47亿元银行担保贷款;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12.36亿元,其中留抵退税5.12亿元;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0.73亿元,落实各项退税减税降费优惠6.51亿元。完成供地36宗,面积2862亩。其中工业用地15宗,面积1638亩。划拨用地21宗,面积1224亩,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开放活力持续释放

改革步伐坚实有力。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小蚌埠镇经济发达镇首批赋权事项25项。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整合内设机构,探索开展“开发区+公司”运营新模式。全面推行“一照通”改革,优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与企业开办事项合并办理,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审批、一照准营、失信惩戒”的行政许可新模式。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理营业执照和各类许可证登记、变更、注销业务9125件。完成72个村(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3]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820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0.85万亩。

外贸试点纵深推进。安徽蚌埠中恒商贸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4]试点新增备案各类主体180余家,出口3200余票,实现交易额4.6亿美元,同比增长187.5%,出口92个国家和地区,超额完成省级下达3亿美元年度目标任务。创新打造“市场采购贸易+”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实现交易额1.2亿美元。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前置组货仓2个,展销中心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外贸实绩业务实现“0”的突破。

科技创新赋能企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发挥科技赋能企业作用,深化院地合作,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合作,成立淮上区分中心。通过合作共建方式构建有价值的“需求库”“人才库”“项目库”和“成果库”。促成辉隆集团、中科拓苒、朝阳玻璃、皖东树脂、力威精工等11家企业与中科院专家团队开展项目产业化合作,累计项目合作经费达4963万元,企业实现研发投入超6000万元,产值贡献超23亿元。

(四)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城乡面貌持续蝶变。

城市更新提级扩容。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步伐。完成危房改造86户,安置房竣工3710套,回迁安置2008套。总投资24.77亿元的小蚌埠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域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中环线西延至怀远工程竣工通车,宁洛高速四改八项目、淮宿蚌城际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建成果园公交首末站,沫河口和昌平街公交首末站主体均已完成,预计明年初竣工交付使用。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新增试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个。智慧城管“1+N”综合信息系统持续引领城区数字城管工作,处理各类数字城管案件2.4万余件,按期结案率100%。持续推进完善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启动总投资11.4亿元的道路、管网、绿化等基建项目22个,淮上化工园区智慧园区项目一期投入运行。

美丽乡村绽放新颜。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目标要求,对标“绣花”功夫聚力打造美丽乡村。投入资金2152万元,完成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完成改厕300户。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水利设施提升工程、“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骨干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农村公路23条共22.5公里,常态化养护农村公路700公里。获评2022年度安徽省“四好农村路”[5]示范县区。全区20户以上自然村均铺设硬化路,各镇均铺设二级以上农村公路。优化城区生态环境,推进智慧物流小镇绿化提升、淝河西路绿化等项目建设,新增、改造绿地共16万平方米。

(五)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高效推进暖民心行动,高标准开展17项民生工程,其中就业促进工程、困难残疾人康复、老年助餐等12项民生工程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放各类保障救助资金5864万元;创业就业工作有序推进,城镇新增就业9681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39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3%和178%;城乡居保参续保缴费5.9万;发放城乡居保待遇人员4.1万发放率100%。老龄工作提质增效,小蚌埠镇桃花园社区、梅桥镇淝北村分别获国家级、市级老年示范性友好型社区称号。全面落实适老健康政策,畅通老年人门诊就医“绿色通道”。

公共服务显著优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投入4.1亿元,实施二十中改扩建和滨河小学、正街小学、裔湾小学、淮滨四期幼儿园等14个项目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曹顾张中学成功创建“蚌埠市新优质学校”。医联体改革成效初显,重新建立以蚌医二附院、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5家镇卫生院为成员的紧密型医联体,实行“八统一”[6]服务和管理。文化事业实现新提升,建成达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2个,“八个有”[7]建设覆盖率达100%;跟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认真开展退役安置、走访慰问、褒扬英烈等工作,妥善处置涉军信访问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社会治理显著提升。平安淮上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强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严厉打击邪教违法犯罪,巩固拓展扫黑除恶斗争成果。聚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1个村(居)公共法律联系点”的三级实体平台。着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依托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成87个“百姓评理说事点”,实现镇(街道)、村(居)全覆盖。依托“12348”法网,全力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智慧矫正中心标准化建设。信访稳定工作有效落实,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六)风险底线不断筑牢,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定不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持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狠抓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021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19个信访件,省交办的3件突出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市级验收。累计投入资金4597万元用于王小沟、徐前河、方沟水环境治理及北淝河水质提升。北淝河入淮口国考断面自8月份以来已稳定在Ⅳ类水标准,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蚌埠闸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达标率100%。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行政处罚7家,移交公安机关涉生态环境污染案6件。

风险防范扎实有效。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突出“三个重点”[8],抓好“两个统筹”[9],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有效控制疫情扩散蔓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重点开展危化品、工贸企业安全专项整治,开展国务院安委办、应急部三轮专家指导服务,检查9家化工企业,286项隐患全部整改完毕,坚决堵塞安全漏洞。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严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等行为,切实筑牢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七)自身建设不断夯实,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两个确立”作为最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全区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砥砺担当之志,磨砺担当之勇,提升担当之能,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强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支出,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的监督管理。坚持扩大基层民主,认真听取各方意见,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14件,政协提案146件,满意率100%。

纵深推进依法治区。推动淮上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立柱架梁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确保政府决策依法、民主、科学。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以示范创建推动政府法治水平,纵深推进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加强政府建设。以政务服务网为支撑,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受理、审批、办结政务服务事项9.7万件,网办率100%;优化审批流程,平均提交材料精简至1.47件,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至1天。大力推行全程电子化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平台,新开办企业1314家,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营造廉洁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强化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两化”[10]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线下专区建设。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全区人民的意愿,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机遇,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区单位、离退休老同志和其他社会各界对政府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区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参与淮上区建设发展的广大干部群众、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经济创新力、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不足,内需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凸显。对标高品质生活,城市承载能力相对不足,城市管理精细化不足、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对标高效能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社会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依然存在;政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仍需提升,应对新形势能力不足,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解决问题的本领和水平还需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地加以解决。

二、2023年主要工作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双循环”和乡村振兴,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做大总量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并重,实现一二三产协调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双轮驱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着力打造蚌埠创新发展新高地,为助推蚌埠市“两年大进步、四年上台阶”贡献淮上力量。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5%。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产业制胜,持续全力推进经济发展。

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招引、技改投资,谋划实施项目233个,总投资7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140亿元。紧抓甬蚌合作契机,高效率地承接宁波相关产业转移。运用好资本力量,设立产业基金,探索实施“基金+招商”的合作模式。以基金带动产业,吸引上下游企业持续进入。以基金为线,串起产业链,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海华科技薄荷醇、雪郎科技PBS降解材料等项目尽快投产,为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提供集群动能。

持续加快发展智造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完善5G基站布局,加快应用基础设施改造进度,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大诚智能玻璃、同佳电子传感器、蚌埠传感器、安徽大洋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和物联项目建设。支持华光科技、盛世新能源继续做好玻璃基板产能释放和产业链延长。选择一批企业开展“数字化工厂”改造,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建设手段,不断提升“智能智造”水平。力争实现入库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30亿元,其中入库技改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增速10%,完成技改投资47亿元,增速1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

持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改革,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影响力。全力支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运营工作,持续推进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国家平台申报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充分挖掘中恒商贸城、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综合市场潜力,培育一批有潜力、成长性好的限上商贸企业,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增强骨干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推动商贸经济总量提升。

持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梅桥设施蔬菜基地、北淝河莲芡(稻渔)基地、沫河口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重点实施梅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东海岛生态农业项目、江淮粮油水稻全产业链项目。重点抓好梅桥科技示范园、高科种业育种基地、春龙农业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推深做实“两强一增”[11]行动、“五个一批”[12]“158”[13]工程,加大与江浙沪地区的市场对接,全力将我区绿色蔬菜推向江浙沪市场,将我区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基地。全力推进粮油食品产业园、安徽(皖北)现代食品产业园建设。

(二)突出动能转换,持续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持续抓牢项目招引建设。计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15亿元以上大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120亿元以上,其中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项目15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0个、新型显示项目10个,其他类型项目10个。推动海华科技年产1万吨薄荷醇系列产品、中草香料原料基地、常州锦聚粗苯精制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医药产业集聚,全力推动渠源药业原料药生产基地、中科拓苒药物研发、中实化学原料药基地、上海优拓原料药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持续坚持重点项目周调度推进机制和项目攻坚专班制度,以“七未”[14]项目表为抓手,加密加大调度频次和力度,聚焦项目在签约、落地、开工、入库、投产、达标等关键环节,扭住解决问题时间节点,攻坚推进、全面提速,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见效。

持续提升园区支撑承载。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实施总投资28亿元的淮上化工园区产城融合项目。加速推进完善淮上化工园区综合管廊、智慧园区等园区功能性基础设施配套。聚焦淮上经济开发区扩区工作,完成8.6平方公里省级化工园区扩区认定工作,启动新一轮化工园区扩区工作。持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启动新建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高效整合闲置资源,力争盘活低效用地500亩以上,不断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力。

持续高效优化服务环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城区。深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完善长三角政务服务业务标准化,实现区域统一受理、长三角地区全覆盖,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全方位、多渠道争取上级支持。精准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建立企业“一对一”对口联系制度。积极落实减税降费和降本减负政策,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三)强化改革创新,持续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持续发挥改革融合引导。深化“开发区+公司”制改革工作,充分激发开发区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提升淮发集团等区级平台公司市场化经营能力,加强与市级平台公司合作,提升项目投融资能力。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制定医改相关配套方案,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三权”[15]分置改革,深入推进小蚌埠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机构设置,理顺条块关系,创新用人体制,努力形成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结构,激发镇域经济活力和工作积极性。推进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升行政复议规范化,健全行政复议审理机制,提升行政复议公信力和权威性。

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大力支持技术创新,生物化工、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传感器等重点产业,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切实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借鉴江浙沪等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构建适合淮上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安徽绿色谷创客空间、中科拓苒新药研发、保诺桑迪亚药物研发项目为依托,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博士后工作站,加快人才集聚步伐。努力在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带动创新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果。持续推进质量强区创建工作,全面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紧抓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机遇,从延链、补链、强链三个角度加强与宁波当地企业、商协会沟通联系,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与镇海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做强安徽蚌埠中恒商贸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相融合。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覆盖范围,推进省内组货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全省复制,积极推动市场采购政策全省共用共享。力争培育各类市场主体达到600家,交易额较2022年翻一番达40亿元。

(四)聚焦品质打造,持续加快城乡高质量融合。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万达东侧、吴小街镇政府周边十四条道路和延安北路(龙华路-花园路)建设,继续实施和顺地块、奥莱地块、国购西地块市政道路配套建设,积极推动双墩路铁路下穿工程实施,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在“靓淮河”一期项目基础上,启动实施“靓淮河”二期、三期工程。积极做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保障工作,快速推进淮宿蚌城际铁路、宁洛四改八项目建设,配合市级力争开工沫河口至五河一级公路提升改造项目。积极打造公、水、铁综合联运运输体系,不断优化区内交通网络和体系。

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网格化监管体系作用,落实层级管理责任;狠抓建筑工地扬尘、道路运输扬尘、堆场扬尘整治,进一步降低PM2.5。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北淝河和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推进北淝河国考断面的水质提升工作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设情况的监管,确保水质安全。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持续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持续推进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回潮。继续加强环境监测执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品质。计划投资7000万元,创建3个省级美丽乡村,完成10个农村污水处理站提升改造,完成改厕300户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系连通工程、北淝河防洪除涝工程、怀洪新河灌区治理工程等农村水利骨干项目,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三汊河湿地优势资源,高标准做好保护性开发,打造成为全市知名的近郊生态旅游景点。推动钓鱼台湖、北淝河等生态景观带建设。加快推进卫食园4A级景区创建、江淮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创建农旅融合示范区。

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各类好人等评选活动,发挥模范引领示范作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将吴小街镇八大集村、曹老集镇杨湖村、梅桥镇淝北村、沫河口镇龙庙村打造为市级典范。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新建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鼓励文艺精品创作,落实数字书屋、送戏下乡、免费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项目。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完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作,按照“一二三四”“七个一”建设标准提升改造一批基础设施好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力争上半年区图书馆投入使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优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做好湿地和双墩遗址的保护开发和提升工作。

(五)围绕共建共享,持续夯实民生保障根基

持续保障民生事业有温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兜住民生底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推进暖民心行动、民生实事项目、民生工程。积极做好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残疾人保障、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底线民生保障。统筹推进退役军人、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职能,跟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持续保障社会事业有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完成三铺中学及鼎元悦府幼儿园改造等10个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蚌埠八中北校区、三中淮上校区。建成蚌埠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筹建)。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补齐基层服务能力短板,推动专家“家门口服务”真正落地。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做好统计、审计、消防、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持续保障社会治理有提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落细“20条”“新十条”优化措施,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把防重症和保护老年群体作为重点,引导人民群众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同时做好医用物资、医疗资源的储备准备,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大力推进“五治融合”[16],着力防范化解“五类风险”[17],全面加强和深化平安淮上、法治淮上建设,着力推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持续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用,全面推进“综治+信访+司法+诉讼”融合发展。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细化落实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和市安委会68条具体举措,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深入开展各类食品药品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切实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对象的治理力度,全力维护平稳有序的市场秩序,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全力抓好征兵、民兵整组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力争完成玉博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六)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提升政府执行力。

强化担当作为。抓深抓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压实政府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重点领域监管,从源头上防控廉政风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强化作风建设,增强“一日无为,三日难安”工作作风,始终保持“抢、干、拼”的昂扬状态,全面实行工作任务清单化管理和闭环式运作,不断提升执行的实效性。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全局下定位、大局下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系统观念,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努力做到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不断提升执行的统筹性。强化学习意识,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增强应对新格局新变化新要求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执行的专业性。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服务管理领域的运用,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强化政府效能。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干部力量下沉,决不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让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实落地,出成效。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两化”建设,全力做好便民服务热线、区长信箱问题的办理反馈,及时回应群众期待关切。持续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等制度,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淮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开拓淮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注  释——

[1]“大新专”:“大”是指国家和省、市重大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等项目;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主要包括省、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项目和其他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是指各专业类重大项目,包括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生态建设、社会事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项目。

[2]专精特新:具有“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3]农村“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4]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指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经国家商务主管的部门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含15万)美元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中恒商贸城现为全省唯一一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5]“四好农村路”:指党中央提出的“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6]“八统一”:指紧密型医联体内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医疗业务管理、医保基金管理、药械业务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实现统一

[7]“八个有”:指有广场、有活动室、有宣传栏、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数字文化服务、有文艺团队、有特色活动。

[8]“三个重点”:指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

[9]“两个统筹”:指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10]“两化”:指标准化规范化。

[11]“两强一增”行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

[12]五个一批”: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一批全国同行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世界、全国知名企业、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农产品品牌。

[13]“158”行动计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1”是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5”是到2025年,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500个;8”是到2025年,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三保一压”:指保基本、保民生、保重点,压缩一般性支出。

[14]“七未”项目:指洽谈未签约、签约未开工、开工未竣工、在建未入库、竣工未投产、投产未上规、上规未达产项目。

[15]“三权”: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16]五治融合”: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

[17]“五类风险”:指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