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淮上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超10%。
(一)项目为王,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77亿元,民间投资占比75%。保障项目用地1461亩。雪郎生物年产2万吨PBS项目等11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投产。招商选资更加精准。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建立考核、协调、督办、跟踪等工作机制,编制招引项目册,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全年引进项目28个,利用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52亿元。开发区能级加快提升。完成开发区集中供热省级评审验收和回头看工作,区域能源评估、循环化改造方案和化工行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二)提质增效,经济持续稳定向好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家、省级高成长型小微企业1家,安徽佳先功能助剂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我区连续两年被列入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名单。第三产业多元拓展。2021年省级评估的全市2个优秀类省级服务业聚集区(示范区)均在我区,安徽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日均中转量接近350万件,双墩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509亩,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应用57.7万亩。新增蔬菜大棚219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总投资7010万元,治理面积3万亩。
(三)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营商环境更加高效。在全市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挂牌成立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平均提交材料精减至1.48件,平均承诺时限1天,位列全市第一。强化7×24 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功能,服务事项全部关联,服务场景全部编入地图。预计全年共减税降费4.3亿元,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近4000户。创新发展动能增强。保诺桑迪亚全国生产工艺研发中心、中科拓苒一类新药研发基地等4个研发平台入驻高端医药产业园;全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荣获第五届市政府质量个人奖1个、企业提名奖1个,培育“食安安徽”品牌34个。中恒(蚌埠)义乌商贸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获批为全省5个首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之一。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恒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纵深推进,已注册和备案各类经营主体360家,出口货值达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4亿元。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突破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四)城乡融合,空间品质持续提升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交通路网优化提升,中环线北环、龙华路铁路下穿工程、蚌固高速等建成通车,新开通171、172等6条城市公交线路,实现全区所有镇公交直通到市区。智慧淮上“1+N”综合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小区业委会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扎实开展。6个中心村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建成14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曹梅路、淝南路等农村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及提升改造工程道路23条,实行乡村五治融合治理,沫河口镇大柏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沫河口镇及三铺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乡镇、村。生态建设加快推进。预计全年PM2.5浓度约为45-47毫克每立方米,实现逐年下降;淮河蚌埠闸上断面及淮河沫河口断面达到Ⅲ类标准。三汊河列入省级幸福示范河湖建设名单,实施美国白蛾防治约4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五)统筹协调,民生福祉切实增进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完成32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镇卫生院中医馆5个。完成全区智慧学校建设,其中淮上实验小学被评为“市智慧学校示范校”;成功创建市“新优质学校”5所,荣获200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实现教育质量逐年提升。区文化馆投入使用,交付体育公园2个,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获评省文艺调演一等奖节目1个,成功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开展疫情演练3次,疫苗累计接种超47.6万剂。开发公益性岗位400个,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163人。创建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园)1个。城镇居民养老、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基本实现全覆盖,启动社会救助审批改革,区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社会治理不断优化。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三铺村、沫河口村分别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荣获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国、安徽省工人先锋号各1个,第五届“珠城工匠”1人,省科普示范社区1个,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城乡社区协商示范镇村2个
二、202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开放创新体系。
(三)紧跟城区现代化趋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四)秉承人民为中心思想,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区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加快建设“新型工业集聚区、商贸物流核心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宜居宜业新城区”新“四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