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淮上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28 13:08 来源: 淮上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2021年1月11日在淮上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徐 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淮上区发展建设进程中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全区人民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抢抓机遇、负重爬坡、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较好完成了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从主要指标看,“稳”的态势在延续。受疫情影响,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下降11.8%,二季度开始迅速转正并逐季回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平稳恢复,实现财政收入17.9亿元,增幅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面转正,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GDP同期增幅。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了“总量进位、增速领先”的良好发展态势。

——从工作机制看,“实”的作风在传承。建立“一线观摩、一线调度、一线解难”的项目服务、调度、督办机制,所有问题解决在一线。落实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细化分解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期调度、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全年纳入省“大新专”项目库77个,续建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34个,开工率100%。参加省市集中开工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13.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41.8亿元,居全市前列。

——从发展支撑看,“进”的动能在积蓄。预计,全年新增“四上”企业超50家。新增市场主体6004户,较去年同期增长45.5%,其中新增企业1523户,较去年同期增长51.7%,市场主体活力迸发、量效齐增。全年完成供地51宗,总面积4232.5亩,占市辖区的37.1%,获省政府批准建筑用地1465亩,占市辖区的32.6%,居市辖区第1。

——从产业平台看,“新”的优势在酝酿。平台的承载能级和集中效益更为强劲,淮上经济开发区获评专业化工领域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淮上区国平医药领域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个国字号平台,淮上经开区位列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第18名,为全市唯一获省政府通报表彰的开发区。皖北徽商物流园获评国家“4A”级物流园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联盟在我区成立,“淮河云·大宗商品”平台上线运行。蚌埠中恒商贸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顶压前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紧盯目标任务,注重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抓实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工业攻坚年”活动,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6大攻坚行动,新引进宇培集团、安徽研砼等亿元以上项目39个,其中瑞美福、赛特钢构等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善之农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等20亿元以上项目2个,省外到位资金147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施重点项目61个,总投资654亿元,其中新开工鑫德药业等亿元以上项目32个,竣工电磁离合器等项目5个,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创新服务模式。常态开展“四送一服”,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帮扶21家企业贷款担保3.1亿元。新增省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企业11家,总数增至53家,企业获奖补资金1590万元。争取上级政策资金9280万元,拨付企业奖补资金2.3亿元。积极申报专项债券,评审入库6个重点项目,争取资金6.5亿元。利用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累计融资22.2亿元。精准使用中央直达抗疫国债资金,9698万元全部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惠企政策。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免抵退各项税费3.8亿元。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发放各类就业补助800万元,帮助招工4000余人,培训人员5576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98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低于控制目标2个百分点。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获评省级示范园区。

(二)克难奋进,产业发展加速转型。始终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明显加快,新的产业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提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30家、智能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3家、绿色工厂2家;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0余个,完成技改投资40亿元,增长35%。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商标有效数1518件,增长37.6%。加速集约化发展,盘活东源环保等停产、半停产企业19家、土地2245亩,集约利用厂房19万平方米。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加速推进,中粮燃料乙醇项目二期开工建设,佳先股份全面调试运营。质量提升行动稳步实施,特步(安徽)有限公司获评省级优秀民营企业,雪郎生物可降解塑料袋荣获工信部“2020年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现代服务业提速。争取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1080万元,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8家。商贸服务载体不断丰富,高远物流项目主体施工,淮上万达、金鹏玖玖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奥特莱斯综合体开工建设。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入驻中通、申通等10家快递企业,5家设立皖北分拨中心。预计,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9000万件,实现业务收入3.8亿元,占全市60%以上。文旅融合加速发展,年内获批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品牌10个,双墩遗址公园、三汊河湿地公园、北淝河莲藕基地等文旅项目有序推进,知名度持续攀升。特色农业提档。整合涉农资金1.4亿元,提升梅桥省级现代蔬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蔬菜瓜果生产面积18万亩,总产量53.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3%、6.9%。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2家、8家和32家。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稳步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安徽(皖北)食品产业园签约落地,江淮粮油等6家企业获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名单。

(三)步履稳健,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激发改革动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落实,淮滨街道区划调整顺利完成。“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逐步推开,认领政务服务事项6685项,受理、审批11万件,列全市第1。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完成72个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和“三变”改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509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淮上经济开发区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赋予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15项权利,开发区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费用4.06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7%。制定《淮上区知识产权奖励办法》,明确专利授权、引进等奖励标准,发明专利净增150件,增长23%。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省重大专项7家,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台(套),成功挂牌“专精特新板”企业4家。挖掘开放活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对接,沫河口精细化工园区与上海化工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将先进管理理念用于园区发展建设。积极参加外贸活动,组织8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集中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57.7亿元。认真落实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帮扶19家外向型企业申请外贸促进政策专项资金211.5万元。

(四)聚力攻坚,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按照“一城、两园、三点、四带”空间发展布局,抓谋划、抓建管,多级支撑的城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开发区成为工业强区的主阵地。优化“园中园”建设管理,制定标准化厂房管理办法,雪郎生物基制品产业园建成投运,科创产业园满载运营。主动向上争资争项,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3个,资金1.8亿元,谋划重点储备项目12个,总投资35.5亿元。加快基础设施提升,新增投资3亿元,完善开发区道路、管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开源大道、金沫路提升改造工程竣工,沫河口污水处理厂三期(3万吨/天)、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2.5万吨/天)顺利推进,沫河口园区双回路电源开工建设,5G智慧园区启动建设,开发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城区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家园。安置房建设加快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7个,交付净地6564亩;新开工安置房7320套,竣工交付2349套,回迁安置4432户,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市路网不断完善,投资1.5亿元,完成正街(大庆北路—淮畔路)、堤顶路(朝阳桥—解放桥)等15条道路提升改造。龙华路铁路下穿连接线开工建设。滨河景观带二期建成开放。中环线(解放北路—大庆北路)建成通车。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城管高效运转,受理案件3.2万件,案件结案率、按期结案率均为100%,数字城管考核列市辖区第1。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城区品质、物业管理等六大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复检,全国卫生城市综合考评列全市第1。绿色成为转型发展的主色调。推动落实开发区第一批产业负面准入清单,从源头上严把“两高一低”项目入口关。摸排整改“散乱污”企业20家,改造涉VOCs企业6个。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完成王小沟二期、梅桥一号沟等4条重点沟渠治理工程;实施人工造林3700亩,新(补)建绿色长廊8.2公里,新增农田林网2.3万亩,创建森林村庄2个、长寿树示范村2个。狠抓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交办的42件信访件和16个反馈问题核查销号。秸秆禁烧保持全年全域“零火点”,完成秸秆还田37万亩。大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2%、15.6%,完成省市控制目标。乡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亮点。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实施路长制,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4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17.5公里,改造危桥14座。在全市率先完成市域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盛安路公交首末站建成投运,新增7条公交线路,将市域公交延伸至所有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石王中型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全面建成,北淝河治理项目基本完成。新增投资2810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旱厕6000座。沫河口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化强镇,梅桥镇获评省乡村治理试点示范镇,曹老集镇获评省级文明镇、杨湖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五)惠民利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年财政民生支出13.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8%。21项民生工程和人大票决10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发放各类补助9300万元,受惠群众4.4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改造农村危房123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运,曹老集镇、梅桥镇、沫河口镇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居全市首位。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蚌埠三中淮上校区建设加快推进,梅桥中学教学楼、吴安小学综合楼、曹老集中学宿舍楼、桃花园幼儿园等项目建成投运。投资1.15亿元建成46所中小学智慧学校。中考成绩进步明显,连续三年排名进位,禹王中学蝉联全市中考第1名。曹老集二小、信湾小学获评市级新优质学校。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4家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3家乡镇卫生院争取国开行项目资金3270万元,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疫苗冷链建成投运,婚检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工建设。我区获评安徽省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建成4个共享书屋,5个达标的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八个有”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区文化馆建成运行、区图书馆实施内部装修。全年完成送戏下乡演出351场,放映公益电影900场,实现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区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启动一级响应,建立健全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专班,坚持关口前移,强化重点管控,全力做好联防联控,切实以工作落实速度跑赢病毒传播速度。2月28日,我区在市辖区中率先进入低风险地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区卫健委荣获省级抗疫先进集体。面对淮河、北淝河双线作战的防汛形势,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全力筹备救灾物资、编制救灾预案、加强风险段排查和坚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满意度全市第1。淮河禁捕退捕工作全面完成,拆解“三无”船舶66艘。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实施,“七五”普法圆满收官。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化解信访积案79件。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扎实开展,涉军维权矛盾有效化解。稳步推进“铸安”行动,深入落实“1+9+N”隐患集中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我区成功承办全省安全生产“四化并进”现场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快检室服务外包,加大抽检力度,健全追溯体系,全面检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六)坚守初心,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穿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效,以党建新成效促进政务水平新提升。修订区政府决策规则,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按照区投资领导小组会讨论,区政府党组会、办公会、常务会集体研究,区委常委会审议的决策程序执行。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规范性文件、重要协议、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法规全部纳入合法性审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开展议案建议和提案“回头看”活动,办理议案建议81件、政协委员提案179件,代表委员满意率逐年提升。办理市长热线、区长信箱和网络留言8300余件,群众满意率98%。强化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7.56万条。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区委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减负各项举措,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件、会议、督查检查考核持续减少,“三公”经费逐年下降。加强资金统筹调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进预算绩效评价试点,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此外,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推进,我区连续7年荣获“双拥模范单位”。工商联、科协、民族宗教、台办侨联工作成效显著,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统计、审计、机关事务、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普、老龄、工会、青少年、残疾人、妇女儿童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抗疫、防汛、复工复产、经济发展等多重考验,我们多线作战,全面应对,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全区人民万众一心、共建家园,汇聚了无穷的信心与力量;各级干部挑战极限、忘我工作,付出了无限的汗水与忠诚;各界人士同舟共济、鼎力支援,倾注了无尽的爱心与真情。回顾“十三五”,我们28万淮上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同舟淮上、实干快干,用激情点亮梦想之光,靠实干坚定赶超志向,以进取收获发展成就,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跨越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末的10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4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收入达到17.9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7.5亿元,年均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4%;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幅分别达到9.5%、10%、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至3.4万元、1.7万元,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5年—2018年,连续4年获得全市党政机关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17年、2019年,2次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 

这五年,是产业质效大提升的五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中粮燃料乙醇等202个项目纳入省“大新专”重点项目库,开工89个,竣工25个,完成投资641.6亿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五年累计引进辉隆集团等亿元以上项目163个,完成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640亿元。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将蚌埠工业园、沫河口工业园、商贸物流园整合为省级淮上经济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中粮科技、八一化工、佳先股份、天润化工等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基本完成,重点项目全面蓄势发力。商贸物流蓬勃发展,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投运、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运行良好,全区累计获批7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总量全市第1。我区获批“十三五”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这五年,是城区面貌大变化的五年。筹集城市建设资金60亿元,建成通车市政道路30余条,完成路面硬化工程262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54公里。实施西外环、北外环和中环线、龙华路等建设工程,“五纵五横”骨干路网框架基本建成。电网设施逐步完善,完成220KV滨河、夏家湖等6项输变电工程。城区形象大幅提升,围绕淮上大道两侧黄金地块,形成以明珠广场商务楼宇,金鹏玖玖、中恒万乐汇、淮上万达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北新商圈。安置房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征迁301万平方米,交付净地27816亩;新开工安置房1.8万余套,竣工交付1.7万套,回迁安置1.5万户。2016年—2019年连续4年荣获蚌埠市“城市大建设先进县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这五年,是生态环境大优化的五年。淮河景观带建成开放,北淝河观光农业初具规模,三汊河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获评“3A”级旅游景区。新增绿地面积30.2万平方米,改造绿地25.7万平方米,完成成片造林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0%。水系连通工程稳步推进,完成40米大沟、王小沟等14条沟渠综合治理工程。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沫河口污水处理厂完成工艺改造,1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规范运行;沫河口园区污水管网架空铺设,16家重点涉水企业实现在线监控。绿色经济加速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3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突破166亿元。

这五年,是社会民生大改善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的施政导向,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实施6大类119项民生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做法全市推广。建成皖北人力资源大市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就业岗位12万个。新建、改扩建及维修改造中小学校、幼儿园52所,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吴安小学等4所学校获得市级新优质学校,淮上实验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获市级一类园。北大培文实验学校开学招生。校长职级制改革获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奖,2016、2017、2019年,获省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优秀等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4对紧密型医联体,蚌埠康桥医院、蚌医二附院建成投运,中医院获评“三甲”中医院。小蚌埠镇获评国家级卫生镇,我区先后获评“省新家庭计划示范点”“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区”。社会综合治理不断深化,“天网工程”实现全覆盖,2016—2018年,平安建设、安全生产连续3年获全市优秀等次;统筹抓好人防民防、防震减灾等工作,2019年我区获评“全省人防重点工程目标任务优秀单位”。

各位代表!五年艰苦创业,五年奋力拼搏,五年加速发展。五年来,我们应对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始料未及的困难,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谋划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解决了一批拓空间、提品质的难事,干成了一批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谱写了淮上跨越发展的卓越篇章。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团结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老领导、老同志、驻区单位、人民团体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淮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家和其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皆为序章,发展永无止境。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愈加深切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大压力”:一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引领作用强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相对缺乏,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二是深化环境治理的压力。土地资源、空间规模、环境容量有限的现实仍需正视,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发展环境、安全生产等问题不容忽视。三是促进民生改善的压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路径还不宽,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四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压力。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信访维稳问题比较突出;政府系统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还不能适应新发展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使命担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区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通过“十三五”时期持续不断的打根基、蓄能量,淮上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实、融合发展的水平更高,协调发展的空间更广,转型发展的后劲更足。“十四五”时期是我区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是攻坚克难最为紧要的时期,也是追赶超越最为宝贵的时期。根据《中共蚌埠市淮上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制定了蚌埠市淮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淮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大项目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争取突破28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GDP增速,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今后五年主要是集中精力建设“四区”,引领淮上区迈向新征程。

(一)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坚持工业优先战略,发挥淮上经济开发区平台优势,硅基产业集聚区重点推动以诚志导电膜、金龙浩光电项目为代表的智能终端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做强做大以华光集团、盛世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太阳能玻璃产业规模,延长硅基新材料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依托中粮科技、八一化工、海华科技、雪郎生物等龙头企业,打造退市进园、高端医药、辉隆(海华)和雪郎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4个产业平台,打造国家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加强与上海化工园区、苏州纳米生物医药产业园交流合作,加强产业招引,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型精细化工产业园区。

(二)打造商贸物流核心区。坚持三产联动战略,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夯实物流产业集群基础,增强产业关联度和整合度,提高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依托皖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和淮上智慧物流小镇,打造智慧物流集聚区。围绕淮上万达、金鹏玖玖、奥特莱斯综合体3大商业中心,形成高端零售产业集群。放大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平台作用,结合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做强做大外向型企业,构建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的电商产业和大物流体系,打造皖北商贸物流“桥头堡”。

(三)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坚持文化提升和绿色发展战略,结合近郊特色农业和曹老集、梅桥、沫河口3个镇的镇域规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加大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发保护,加快双墩遗址公园配套建设,推动钓鱼台湖、北淝河等生态景观带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加强玉博园服务管理和产业引导,支持卫食园创建4A级景区。引进文创基地、实景演艺、旅游康养度假、乡村旅游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

(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按照“一城两园三点四带”空间布局,以淮上大道为轴,逐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依托房地产开发、医疗卫生、商贸物流、教育消费等业态壮大主城区综合实力。全力保障蚌明高速扩建工程和大庆北路、金沱路出口工程建设用地,提升入境交通承载能力。加快推动城区道路建设和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打通双墩路、龙华路等“断头路”,实施大庆北路、朝阳北路、延安北路北延等工程,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提高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产业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三、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不移抓项目,持之以恒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财政收入确保完成19亿元,争取完成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从5个方面发力,奋力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夺取改革发展新突破。

(一)坚持项目至上,厚植发展新动力。

——全力以赴抓项目。深入开展项目攻坚行动,大力谋划新项目、聚力招引好项目、强力突破大项目。谋深谋实项目建设。紧扣上级要求和政策导向,结合区域优势、园区发展和产业能级,谋划储备一批项目。全年谋划重点项目13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353亿元。落细落实推进机制。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区领导联系帮办、重点项目推进跟踪调度等机制,落实招商引资项目综合评估制度,加强入园项目联合审查、跟踪问效和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聚力聚神招优引强。紧紧围绕首位和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开展驻外招商、全员招商,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145亿元以上。高质高效转化项目。坚持“三个一切”理念,高效提升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7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7个。

——坚定不移强产业。工业方面,重点推动中粮燃料乙醇二期、雪郎生物年产3万吨PBS等在建项目建设,特步三期、盛世新能源二期等续建项目建设,力争佳先股份、金龙浩科技、盛康药业等项目年内投产运营,钛谷纳米二氧化钛开工建设。商贸物流方面,重点推动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善之农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合一冷鲜城三期、安徽(皖北)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强化企业分层分类指导,帮扶企业做好“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家以上。积极构建与城市化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家以上。全面落实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想方设法帮助企业降低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努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市场主体升级,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以上,新增市场主体50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4000户以上。

——扩容升级建平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拓展淮上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主阵地,完成18平方公里扩区规划审批和产业地图规划制定。以创建化学原料药基地为牵引,推动精细化工集聚区与苏州纳米生物医药园深度合作,加快推进中科院蚌埠创新药研发基地、中科院合源药业原料药、百川医药孵化园等项目建设,争取年内中科院医药研发实验室投入运营、鑫德药业抗生素关键中间体项目投产。全力支持中恒商贸城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平台建设,统筹谋划试点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入驻,推动外贸进出口提质增量。

(二)强化改革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力。

——聚焦“堵点”“难点”推改革。全面推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推进淮上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政园合一模式,激发开发区活力。加强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共卫生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推深做实财税金融、社会事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改革,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聚焦“实用”“管用”促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发明专利净增量增长15%以上,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实现新突破。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坚持招才引智与产业创新并举,完善人才招引政策,积极推动智慧园区人才公寓建设,力争年内建成。

——聚焦“加法”“减法”优环境。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完善企业帮扶机制,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全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在服务保障上做加法。推进中小企业大数据信用贷,对接省级科技融资担保平台,促进金融资本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探索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试点,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深入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推荐入企就业4000人次以上。在成本负担上做减法。为企业提供优质项目备案服务,实现全程“不见面”审批,缩减审批环节和程序。把上级税费减免政策落实到位,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及知识产权,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快城乡融合,提升空间承载力。

——建设宜居新城。深入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加快主干路网配套,全力保障蚌明高速扩建、蚌五、蚌固高速以及龙华路下穿连接线、中环线北环东段建设,加快推动大庆北路、朝阳北路、延安北路北延及龙兴路等市政道路建设。继续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力争完成棚户区改造5000户,交付净地3500亩。提速安置房建设,加快九台府邸、永康苑、淮上明居、清河二期、裔湾二期等安置房建设。全年开工安置房2300套,竣工1500套,力争回迁安置2000户。有序推进万达东地块、国购西地块、朝阳北路和延安北路两侧商住用地的挂牌上市,为城镇化人口提供优质居住保障。

——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实施重点沟渠治理工程,清淤疏浚农村沟渠60条,配套桥涵闸132处,新建和拆除重建排灌站18座,争取汛期前完成。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步推进曹老集镇、梅桥镇、沫河口镇道路管网、农村饮水全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五清一改”,全面完成村庄清洁整治任务。持续做优第一产业,主动承接长三角绿色食品“菜篮子”工程。启动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建成梅桥蔬菜、江淮粮油等长三角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个。以沫河口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强镇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扶持,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以上,农业产业化产值增长6%以上。

——提升文明层次。持续开展“六大提升”工程,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我区向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迈进。实施市容市貌、餐饮油烟、文明养犬等专项整治,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实施城区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废弃物定点投放、集中处置。大力开展公民道德、乡村文明、公益活动等提升行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各类好人等评选活动,发挥模范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群众创建主体作用,持续筑牢乡镇、街道、社区文明创建主阵地,支持沫河口镇试点乡村治理积分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素质,培育文明新风。

(四)致力生态保护,筑牢环境支撑力。

——坚持预防和治理结合。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健全施工扬尘、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报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力度,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北淝河、沫冲引河等水质监管。深化淮河禁捕退捕成效,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倾倒垃圾等行为。全面完成吴小街二号沟、梅桥一号沟等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建成沫河口污水处理厂三期(3万吨/天)。深入实施土壤治理,持续推进新《固废法》和“土十条”落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固体废物污染专项整治,打造宜业宜居新家园。

——坚持保护和修复并举。健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坚决防止问题反弹。严格落实项目入园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注重发挥环保网格员和社会监督作用,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巩固林长制,完成造林面积3700亩、省级森林抚育650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2个。稳步推进长征北路、果园路等道路绿化补植提升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1.5万平方米。加快三汊河湿地公园修复与保护,完成淮河流域湿地植物园、鸟类栖息地恢复等项目建设。

——坚持节约和集约统筹。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禁塑限塑为突破口,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加快建设节能型园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产业链延伸,推动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确保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节约用水、用电宣传,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低碳社区、森林城镇等创建活动。

(五)突出共建共享,凝聚惠民向心力。

——夯实民生保障根基。全面实施21项民生工程,高标准完成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项目,真切回应群众诉求。推进更高质量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补贴范围。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实现城乡低保按标施保、应保尽保。持续推进“全科社工”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养老服务公建民用试点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率先发展优质教育,加快推进淮上实小北校区、正街小学等新建项目,全力保障三中淮上校区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全区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信息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全力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做好送戏下乡、农家书屋等民生工程,建成区图书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启动沫河口园区综合功能区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国防教育、双拥优抚、人防建设等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依法遵章开展工作,推进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进一步健全疫情防控体系,落实落细政府、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机制,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以源头管控为重点,强化对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外来人员、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排查监测,加强发热门诊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坚决守护人民群众安全。

——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平安淮上建设。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建立依法严惩、考核评价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涉黑涉恶行为。完善矛盾和预警调处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房地产领域等突出信访问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督促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堵塞安全漏洞。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坚决不得落地,切实从源头守好安全生产关口,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监管工作,创新举措,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强化政治建设,把牢忠诚“生命线”。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政府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强化法治建设,遵循履职“基本色”。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工作,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法治政府全面建成。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深化政务公开,创新互动方式,让群众看得到、可参与、能监督。

——强化作风建设,提振担当“精气神”。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大力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政府系统执行力。积极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创新提效能,切实提高经济治理、生态治理、社会治理和民生治理现代化水平。注重严管与关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举,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切实以实绩论英雄、按贡献排座次。

——强化廉政建设,舞好廉洁“清风袖”。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进审计工作全覆盖,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工作,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严防权力滥用,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委相关规定,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带头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一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顶压前行的奋进姿态,殚精竭虑抓发展,克难攻坚谋跨越,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新淮上,助力蚌埠建设“三地一区”两中心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