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思路

发布时间:2016-07-14 16:52 来源:淮上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淮上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思路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实施做强工业、做大商贸、做优旅游、做美城市等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

全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2011年到2015年(2015年为预计数,下同),地区生产总值由30.8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3.83%;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由4.1亿元增加到10.37亿元,五年累计达35.75亿元,年均实际增长20.41%;固定资产投资维持较高水平,由68.15亿元增加到2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14.4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22.01%;外贸进出口总额显著增加,由671万美元增加到8400万美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二产比重稳步上升,由2011年的66.01%上升到201471.23%。工业经济逐步向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方向转变。沫河口镇划入全区,对三次产业比重影响较大,一产比重小幅增加,三产比重下降,但产业结构仍呈现向好趋势。

农业稳步发展。蔬菜、养殖、良种繁育和苗木花卉四大特色农业产值大幅增加,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3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组建家庭农场3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

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从2011年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3.75亿元增加到105.8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8.73%;规模以上工业数由62家增加到【】家;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由24.08亿元增加到181.12亿元,年均实际增长34.69%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今上二期、意义环保、珩业车轮等项目建成投产;宝岛电动车实现整车下线;上缆防火科技、中港IC产业园等1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启动建设;辉隆集团、朗润集团等10个大项目建成投产;安徽“八一化工”、“天润化工”、“中粮生化”等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工作顺利推进。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12亿元,年均增长12.3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59亿元,年均增长64.15%中石化、海吉星、义乌国际商贸城、天润商务大厦、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义乌加工区、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户商贸物流园中,到2014年园区共引进项目43个,全年实现交易额达112亿元。

(三)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和优质地产招商推介,招商引资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2011年到2014年,共引进项目121个,引进市外资金400亿元。其中包括安徽国购广场、天津宝岛特步(安徽)产业园、普洛斯物流园、中港TC产业园、高桥电缆等重大项目落户投产。累计实施省“861”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实施市“3461”项目【】个,完成投资【】亿元。

以蚌埠工业园区、沫河口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三大园区为主要招商平台,严格项目准入制度,招大引强,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生产,促进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快速。截至2014年,蚌埠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27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65家;沫河口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17家;商贸物流园在建项目10个,竣工投运营项目2个,正常运营的项目8个。

(四)城乡统筹成效显著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从2011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由__万人增加到【】万人,年均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到【】%;建成区面积由【】平方公里增加到【】平方公里,年均增长【】%

探索实施征迁工作新机制,征地拆迁和棚户区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共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个,累计完成拆迁【】万户,拆迁面积约【】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近【】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多户。

美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曹老集镇获批全国重点镇,杨湖、周集等美好乡村建设完成,三铺美好乡村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淝光、崔洼、淝北等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

(五)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区重点围绕企业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群众健康开展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完善新引进的项目和在建项目环保审批手续。2014各类新建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不断下降。持续开展企业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检测工作,完成市下达减排目标。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活动,加快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成片造林 2.52亩,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20%。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提标改造顺利完成、二期工程有序推进,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全覆盖。

(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完成淮上大道西段、中段建设、蚌固路S101建设,加快淮上大道小蚌埠公铁立交桥项目、淮上大道东段S306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建造完成三个千吨级泊位码头。农村道路改造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完成15个农村公路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和24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增设公交站点建设和城市公交及农村客运班线建设,新增线路7条,新设站台100台。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铺设完成主城区天然气管道、园区自来水干支管网和多条道路弱电线路;投入使用朗润、义乌、海吉星以及美克斯35KV供电专线和达派35KV变电站;农饮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12.84万元,新建和改造水厂10处,解决了56796农村居民和4419名农村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

水利设施建设成果显著。重点实施了老二号沟、六号沟、大洪沟等重要大沟的清淤疏浚工程,完成末级渠系建设工程6000亩、中小型灌区建设1.6万亩和高标准农田治理6.05万亩。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元增加到2015年的25520元,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6569元增加到20149966,年均增长10.98%

科技工作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科技机构数新增73所,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支出7.01亿元;申请受理、授权专利数量1582件。科技贸易学校建成招生。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验收,全区党政目标综合考核连续3年获得优秀等次。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积极筹建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建成区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中心工程,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农村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正东玉器、吴大台青铜器仿造成为我市知名的文化产品。中华玉博园、梅桥镇恒梅农业分别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三星级农家乐。

卫生事业持续推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快推进卫生项目建设,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区人民医院项目一期进入扫尾阶段;蚌埠肿瘤医院主体完工;蚌医二附院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计生政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导向机制日趋完善,被原国家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三个镇被授予“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镇”称号。

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发放保障金【】万元和农村低保金【】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万元,发放残疾人救助金【】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到目前共有12.91万人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就业服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已初步建立起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招聘洽谈会等服务项目为一体的、功能较为齐全的区级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十二五”期间全区人力资源市场累计举办招聘洽谈会126场次,接待求职人员25500人次,接待用人单位2300余家,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信访形势稳定,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三经普”工作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审计、监察、人事、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机关事务、老龄、档案、侨务等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全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城乡统筹持续推进、社会民生全面改善,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动力有所不足,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科技创新和人才拉动作用不明显,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空前,为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机遇

1.外部机遇

政策叠加效应不断释放。国家层面上,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施多年,提升了全区企业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的实施,极大提升淮河航道运输能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凸显全区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全区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省级层面上,振兴皖北、皖北城市群战略的实施使全区享有政策优惠和资源优势。合肥经济圈扩容将会加强全区与安徽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使全区享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效应。安徽“4105”行动计划将极大加快全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的成立将有力促进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物流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市级层面,蚌埠发展战略重心北移,淮上区将成为蚌埠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聚焦点和新增长极,在全市发展建设中将占据极其重要位置。363”城市发展框架的实施,将极大优化全区产业空间布局,助推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拥河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资金优惠。

2.自身优势

区位优势。淮上区作为蚌埠市未来发展的新中心,宁洛高速、206306101等国道、省道穿境而过,中环线道路全线贯通,区位及交通优势越发显著。三个千吨级泊位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成,进一步凸显全区作为蚌埠市经济发展“桥头堡”作用。在蚌埠怀远同城化战略中,全区起到了衔接两地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全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沫河口镇划入后,全区工业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加大。随着商贸物流园功能的完善和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的成立,现代服务业将获得更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全区经济实力。

发展平台显著提升。蚌埠工业园区、沫河口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等发展平台的转型升级将极大增加全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职教园区各学校相继迁入和发展,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双墩文化遗址、双墩春秋古墓、三汊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将极大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面临挑战

1.经济下行压力大

国际层面上,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不确定性增加,欧美地区金融风险、债务风险依然存在,全球投资和贸易量减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些都不利于全区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国内层面上,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全区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2.区域竞争加剧

周边各区县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趋同,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竞争激烈。在产业规划方面,周边地区加大对工业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与全区产业结构雷同,增加了全区产业升级的难度。

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

全区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压力较大。土地、生态等资源约束趋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保等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协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此外,全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引进和培养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造成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4.安全和环保形势严峻

中央和省市各级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越来越重视,八一化工、天润化工、中粮生化等入驻化工企业在增强全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将对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提出严峻挑战。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多于挑战。全区要开放的审视发展中的问题,紧抓机遇,克服挑战,加快转型发展,找准定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大战略、发展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坚持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原则,大力实施工业优先、产业联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文化提升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把淮上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新城区、智慧物流示范区、现代商贸集聚区和新型工业集聚区,为建设活力淮上、宜居淮上和幸福淮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跨越发展。面对新常态下的竞争形势和赶超发展的艰巨任务,坚持跨越发展、创先争优,确保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助推蚌埠市重返第一方阵,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高民生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倾力打造淮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升级版。

——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方针,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绿色发展道路。

——协调发展。坚持把不同产业、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产生的不均衡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改革与稳定、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有机统一。

——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到扩大公共参与、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的轨道,把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惠民、富民、安民和提高幸福指数上,实现富民和强区的有机统一。

(三)重大战略

——工业优先战略。坚持把工业强区作为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具有淮上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有机统一。

——产业联动战略。在规划衔接、产业互补、产城一体、招商引资、城市配套建设及信息和资源共享等领域形成全方位协同发展,立足淮上特色优质资源优势,加大商贸物流园、蚌埠工业园与沫河口工业园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实现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工业的联动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发挥政府在创新资源整合、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重点打造技术创新和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技术合作,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开放合作战略。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和合肥经济圈扩容的重大机遇,高水平承接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东向对接南京都市圈、西向对接皖西北城市群、南向对接合肥经济圈,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合作,集聚更多发展要素,拓展更广泛地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

——文化提升战略。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重点围绕双墩文化和玉文化等,大力实施文化提升战略,打造文化发展平台,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淮上发展活力。

(四)发展定位

以打造“活力淮上”、“宜居淮上”和“幸福淮上”为目标,充分发挥淮上区位和水陆交通优势,立足淮上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大蚌埠都市区建设为契机,将淮上区打造成宜居宜业新城区、智慧物流示范区、现代商贸集聚区和新型工业集聚区。

——宜居宜业新城区。充分发挥淮上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淮上名片,提升城市品位。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坚持走产城相融、产城互动、产城共进之路,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着力实现城市中有产业、产业中见城市,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蚌埠新城区。

——智慧物流示范区。依托淮上区交通和区位优势,以保税物流园、商贸物流园建设为契机,以力源港口、五源港口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完善物流市场体系,加速发展城市配送、农产品冷链等物流新模式,将淮上区建设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智慧物流枢纽,打造成智慧物流示范区,初步形成省、市、区互联互通,城乡分工协作、区域特色发展,与周边地区全面对接的智慧物流体系。

——现代商贸集聚区。在“363”城市发展新框架基础上,以商贸圈、市场群为支撑,着力引进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依托义务商贸城、通成国贸、农产品批发、红星美凯龙、天辰医药和现代农资机电等市场,加大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力度,增强淮上商贸服务业向周边市县辐射的能力;进一步发挥蚌埠医学院二附院迁入和职业教育集中区建设等项目带来的医疗和教育的集聚效应,把淮上打造成为蚌埠市最具有活力的商业圈、辐射周边重要的商贸流通基地和皖北的现代商贸集聚区。

——新型工业核心区。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倾力打造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强与龙子湖、高新区和怀远等区县的合作,在精细化工、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方面实现错位合作,瞄准产业前沿,打造高附加值配套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努力推动“淮上制造”向“淮上智造”转型,把淮上区打造成中小企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工业集聚区。

(五)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年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年均增长*%;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年均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财政支出达到*亿元,年均增长*%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到2020年,二、三次产业比重之和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到2020年达到*亿元。

——经济增长动力。到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年均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亿美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年均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居民生活。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万元,城镇化率达到【】%左右,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普遍得到丰富和提高。

——民生事业。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依法治县,到2020年,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及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到2020年,新农合参保率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和自然生态公园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增加至【】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四、发展任务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抓龙头、抓配套、抓延伸、抓集群”发展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优势产业精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淮上打造成为蚌埠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强力优化工业结构

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工业优先”理念,围绕“建设千亿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大力实施淮上区331”工程[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把淮上区建成皖北重要工业制造基地。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含量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环保设备、新材料及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5%,打造1个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引进省内外知名精密加工设备生产企业,做强安徽上缆高性能防火阻燃电缆、安徽智成数控成套设备等重点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整合引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数字化精密加工设备制造水平,力争2020年使淮上区发展成为蚌埠先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做优蚌埠工业园和商贸物流园等平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色电子等领域研发力度,着力扶持今上电子显示玻璃、富源电子、皖北电子商务等骨干企业加速发展,建设皖北乃至全省范围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环保设备产业。加强节能环保服务与适用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依托中国环保公司、安徽意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安徽清泉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等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企业,培育发展水处理、大气处理、固废处理等重点产品,引进环境监测设备制造等产业,构建环保设备产业链,切实做强安徽省环保设备生产基地。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新型显示、新型电源和其他新材料,2020年,建立起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体系,增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示范带头作用。

硅基产业。以蚌埠硅基新材料成为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导电膜玻璃、车用玻璃、医用玻璃、高端器皿玻璃等特种产业,加快安徽新知科技产业园、华光退市进园项目建设,打造硅基产业全产业链。到2020年,硅基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0%,争创蚌埠市硅基新材料示范基地。

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引进ITO导膜、触摸屏、3D收集玻璃背显等高科技项目,争取华为、中兴通讯、小米、OPPO等终端企业落户,完善新型显示和LED产业链条。

新型电源。以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核心部件为发展重点,大力引进汽车锂电池、电机等上游产品,加快推进安徽宝岛新能源低速电动车项目建设,建成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2020年,力争建成年产值100亿元的新能源及零配件生产基地。

其他新材料。坚持国内外重点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大力开发可降解塑料、导电纤维、酚醛泡沫绝热材料等先进产品,着力引进住宅产业化(PC)项目,不断拓展新材料领域。

2)做精做强优势产业

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为指导,加大“三大园区”平台建设力度,加快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做精做强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

——汽车零部件产业。以珩业车轮、吉润汽配、昊方园区等企业为依托,引进知名零部件配套商和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产业,构建完善的汽车产业配套体系,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综合生产、产品研发、集群创新能力。到202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15亿元。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园区港口、物流等优势,规划建设粮食产业园,推动中央储备粮蚌埠直属库和市粮食局40万吨仓容、6万吨罐容及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中粮生化30万吨仓容、10万吨麦芽糖及粮食深加工项目建设,大做强中纺农业、辉隆集团、天麒粉业、卫食园、德翔板材等企业,重点推进粮油、生物肽饲料、高端面粉、肉类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把淮上建立成为“蚌埠领先、沿淮一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到2020年,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高端引领、低碳环保、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构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精细化工。依托中粮生化、八一化工、雪郎生物、海化科技、天润化工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发苹果酸、柠檬酸、赖氨酸、甲酚、薄荷醇、硝基氯苯、聚丙烯酰胺、橡胶等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类重点产品,提升新型化工产品品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产品出口,升级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化工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型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3%

——纺织服装产业。做大特步集团、佳源服饰、瑞丰制衣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装饰用布、交织织物、产业用布制造、鞋服生产及包装等产业,提高纺织服装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

——建材业。以现有家居建材专业市场、石材生产加工与物流基地为平台,着力调整优化材料工业结构,创新发展节能、环保、附加值高、复合、纳米、智能等共性建材产品,大力构筑新材料工业制造体系,提升产业发展优势,建成皖北最大的建材交易市场。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社会化、聚集式和国际化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产业融合、重点突破,全力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构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个,将淮上区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1)全力优化生活性服务业

重点优化商贸、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能级提升,高标准满足群众需求。

——商贸服务业。在“363”城市发展新框架基础上,依托义乌商贸城、通成国贸、海吉星农产品批发、红星美凯龙、天辰医药和现代农资机电等市场,加快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徽商物流、保税物流、海通医药二期、皖北钢材二期、海吉星农产品、玉文化创意特色一条街等项目建设,加大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力度,增强淮上商贸服务业向周边市县辐射的能力;积极发挥蚌埠医学院二附院迁入和职业教育集中区建设等项目带来的医疗和教育的集聚效应,打造文化教育产业园,到2020年,将淮上区打造成为全市最具有活力的商业圈、皖北商贸流通中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17.7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20%左右。

——文化旅游业。以双墩考古二次挖掘为契机,大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深挖双墩文化和玉文化深刻内涵,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龙华寺、曹操屯兵处、金山湖、北淝河、中华玉博园以及“五馆两中心”建设,加大徽派园林仿古商业街、淮河北岸滨河绿地景观带项目的建设力度积极谋划建设双墩遗址公园、三汊河湿地公园等项目,推出一批具有淮上特色旅游精品。着力推进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旅游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和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和医疗保健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素的集约化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到2020年,游客年接待量达20万人以上,旅游业收入年均增幅20%以上。

2)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速保质计划,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以上。

——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普洛斯、迅捷、合一冷链、华运配送、创客中心等一批大项目,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大力扶持壮大海吉星、微商物流等龙头企业,加快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式立体联运,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平台,发挥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增强商贸物流园的示范功能,形成一批规模大、聚集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性物流产业园,打造以淮上为核心的智慧物流集聚区。到2020年,培育3家以上辐射皖北地区的大型物流企业。

——金融服务业。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实施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争取设立联合村镇银行,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强化对达实、紫阳等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鼓励支持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引导小贷行业优质化发展,初步建立起主体多元、业态丰富、竞争适度、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依托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以中国食品商务网、杭州汉策公司、电商联盟众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海吉星农贸市场、徽商物流总站和义乌商贸城基地建设,探索淮上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邮快件的全球采购、出口、分拨、配送的商业模式;积极引导商贸企业与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尝试,融合高校教育培训资源、优秀人才资源,推进物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分布合理、运行高效、要素集聚、管理科学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和皖北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3)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实施服务经济主导发展战略,推动服务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构建新兴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高端服务业发展优势,显著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总部经济。围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突出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中心商务区建设为载体,通过高端定位、外引内联、优化环境,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和营运中心、研发中心、行政管理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形成合理的总部经济功能区,引导总部集群化布局,打造皖北总部经济集聚高地。

——健康养老服务业。坚持政府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体制机制,加快老年医院、康复中心、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等建设,打造集医药、康复、护理、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养老保险、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产业互动、相关产业互补的产业链,兴建医养结合、“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大型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健康养老服务业。2020年,将淮上打造成“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业示范集中区。

——商务会展业。建立健全会展业发展扶持政策、会展平台支撑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积极承办玉博会、商博会、农博会等专业会展,引进新的会展品牌,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努力使之成为淮上特色。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着重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依托区位资源优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启动实施“44424”工程,抓好梅桥蔬菜产业园、荷花园蔬菜基地、三汊河莲藕基地和绿禾农业生态园建设,积极发展蔬菜、养殖、种业、花卉苗木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通产业联动发展通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抓好淝北土地整治项目区、杨湖土地整治项目区和梅桥蔬菜基地土地流转工作,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左右,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5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全区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保护淮河、北淝河、曹老集国家大中型灌区,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全面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和全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大力推广高效科学生态循环模式。2020年,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21万亩左右,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3)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加强完善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蚌埠市农资机电大市场等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应用率和普及率,继续建立健全多元化技术推广、良种繁殖等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到2020年,建成符合淮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需求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园区建设,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准服务、高品质管理”原则,完善园区布局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产业服务优质平台,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将园区打造成为淮上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准确产业功能定位,引导特色产业错位发展,优化园区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打造连片开发平台。明确招商方向,创新招商方法,着力引大投资、上大项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亩均投资强度和投资水平,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到2020年,培育六大100亿主导产业,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45%40%以上。

——蚌埠工业园。围绕园区硅基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引进配套厂商,重点发展中小企业产业园一期(科创园)和皖北合一冷链产业综合体项目,积极谋划蚌埠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华光玻璃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园、商用车及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个“园中园”建设,整合机械制造产业资源发展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产业,打造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加强与怀远工业园区一体化发展,实现互联互动、共建共享。202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引进产值百亿项目1个,5亿项目2个,1亿项目12个,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入园企业8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0家,工业总产值710亿元,将园区打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沫河口工业园。以园区现有三大主导产业为依托,紧抓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环保可循环两条主线,围绕产业转移谋划引进大项目,引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做好退市进园企业落地工作,形成富集效应。全力打造“双创”平台,紧抓科技进步与企业产品、技术互联互通的配套,淘汰落后产能、低端产业,重点发展和引进高产出、高回报、低污染的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将园区建设成为省内实力靠前的化工园区。到202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40家,产值实现3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0家,引进产值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项目25个,1亿元以上项目50个。

——商贸物流园。以通成国贸广场、中华玉博园、海吉星、义乌商贸城、徽商物流港、普洛斯物流园等为依托,着力形成商贸核心区、集疏运中转区、CBD商务区和加工仓储区四大功能区集聚集群发展。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加强与中糖、中储粮、徽商、安达等驻蚌物流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进外贸进出口物流、冷链物流等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性物流和综合性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分散的中小企业和商户入园经营。拓展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等功能,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园区集聚,通过集聚经营、分工合作,完善区域内物流产业链,逐步形成物流装备制造基地,将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的蚌埠商贸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皖北物流集散中心。到202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家,产值达到【】亿,共引进产值百亿项目【】个,10亿项目【】个,5亿项目【】个。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优化企业、项目入驻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交通规范化等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各路段工程建设,积极协助和配合各市政发展公司做好道路的互联互通以及配套绿化、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园区内水、电、气、通讯、排污、排水工程随路配套,着力改善各园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推进园区内配套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强化三大园区内金融、物流、信息、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配套工作,建立园区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平台,切实满足园区企业生产与生活需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逐步实现园区循环改造、污染物集中处置,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建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工业园区。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支持各类人才以技术、信息、管理等形式入企、进园,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依托驻蚌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推进园区内科教产业园建设,实现高素质人才培育和人才技能提高有机结合。完善企业孵化促进机制,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着力增加园区内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数量,推进科技创新体系从产学研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争取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逐步形成一支支持园区发展的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和高端团队以及中、高端技术职称人才队伍,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园区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做到服务与管理并重,理顺园区的各项职能,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和促进工作,着力解决项目在报建和在建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入园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城融合为支撑,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城市空间扩张、内涵提升、功能完善、特色彰显,加快以人为本、五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和具有淮上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把淮上区打造成蚌埠市跨河发展新城区、重点产业承载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要求,大力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打造“中心集聚、两轴延伸、分片统筹”的总体空间格局,构建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围绕主城区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在全区范围形成“一心两轴四片”的城镇空间布局。

——一心:主城区。注重组团式发展,加快推进政务、商住、商贸、物流和交通等功能混合开发,提升城市能级,将主城区打造成为蚌埠市副中心,进一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到2020年,建成5个市级示范社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万。

——两轴:淮上大道和306省道连接而成的东西向发展轴、由101省道连接而成的南北向发展轴构成淮上区空间发展“动脉”。

全力打造东西向发展轴(蚌埠工业园、主城区和沫河口工业园),紧紧围绕“拥河发展”战略,依托沿淮上大道、蚌固路、306省道等主干道路提升改造,加快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徽商物流、义乌国际商贸城、淮河滨河景观带等重点项目建设,做优现代物流业、商贸业、会展业等,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等产业,促进徽商物流、蚌埠工业园和沫河口工业园转型升级,将东西向发展轴建设成为蚌埠市北向发展的“金轴”。

加快建设南北向发展轴(主城区—曹老集镇—梅桥镇),依托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和淮上工业园区,积极发挥区位交通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提升101省道,加快大庆北路、朝阳北路、延安北路的延伸贯通,加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金山湖湿地的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精神加工、商贸物流、文化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等产业,将南北向发展轴打造成蚌埠北部对外辐射的重要功能传递轴。

——四片区:根据城镇空间功能布局,将全区域划分为“工业园区片区、主城区片区、沫河口镇片区、曹老集镇片区”等4个相对完整的组团,实现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建设完善一个“品质均优、城乡一体”的都市区域。

2)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围绕全市“363”城市发展新框架,加快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明珠广场、蚌埠国购广场、通成紫都等城市综合体。有序推进城市新型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和工作队伍建设。加快主城区“三改一造”和城区内重点区域的拆迁工作,改造提升棚户区、旧厂区、城中村,加快完成解放路桥至大庆路桥之间、南洛高速出入口、朝阳桥延伸段、大庆路桥北侧等等重点区域征迁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形象,逐步释放城市发展空间。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淮上大道、解放北路、延安北路、朝阳北路、大庆北路主干发展轴沿线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代表淮上区形象和品位的地标性建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3)着力推进重点集镇建设。立足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做大做强曹老集等重点镇,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

——曹老集镇。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蚌埠铁路站北移和淮上区商贸物流职能外移机遇,谋划建立低碳生态产业园区,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培育现代物流、高端房地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将曹老集镇打造成为以商贸物流、品质居住、休闲旅游、特色农业资源生产加工为主的、承接蚌埠市核心区功能外溢的综合型商贸宜居新镇。

——沫河口镇。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向东延伸为契机,加快力源港口和沫河口工业园建设,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精特钢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把沫河口打造成为蚌埠市重点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以及沿淮重要的综合加工港区。

2.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打造绿色、高效、生态、节约的经济发展模式,全力争当沿淮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打造魅力宜居新城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快推进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金山湖湿地、双墩遗址等项目建设,抓好重点镇、重点街区、重点路段、文化景点以及居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着力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打造“强富美”宜居新淮上。

——培育淮上文化。遵循形神合一、相得益彰的原则,挖掘双墩新石器遗址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双墩文化遗址主题公园和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大力弘扬双墩文化和淮河文化,提炼淮上区地域环境、思想文化特色,融合现代文明和时代特征,凝结和塑造淮上精神,增强市民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彰显城市特色。凸显淮上区人文自然风格,加强城市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与艺术化改造,注重环境营造与品质提升,突出新城区特色,不断提升城市内涵和文化品位,打造独具魅力的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沿淮新城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城乡统筹发展潜力

积极推进道路、供电、供水、天然气等工程实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努力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构筑循环开放的交通网络,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动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

——加快构建大交通格局。以通道和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公路、航道、管道、场站枢纽等设施建设,提升曹老集到中心城区道路、推进淮河航道建设,构建能力充分、结构优化的大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重点完成农村道路和危桥改造,加快完成生命防护、村级公路网化和县级公路升级改造三大工程,全面改善城乡交通状况,着力构筑循环开放的交通网络,增强城区外联内畅能力。

——加快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原则,不断完善G36S101等高等级公路网,开工建设中环线,构筑“六纵五横”交通网络[2]统筹建设城市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供热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和和综合管廊建设,重点建设淮上区东部自来水产,满足农村和化工园区供水。优先改造城区老旧管网,构建安全高效便利的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淮河水系及综合整治、引江济淮、排涝泵站建设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安全水源地、三叉河湿地等重点水利项目,确保城市水资源利用和安全保障。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管理能力。推进水利信息化、水文设施等建设,完成水利普查工作,提高水利服务能力。

4.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科学制定村庄发展规划,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完善村庄布点,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坚持“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积极开展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在城郊村和城镇驻地村试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老年公寓、托儿所、卫生室等公益性服务机构。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公路、燃气、给水排水、信息网络、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置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交通便捷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

5.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发挥产城融合新优势

紧紧围绕蚌埠工业园区、沫河口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三大园区建设,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和现代商贸物流业,重点谋划中小企业产业园一期(科创园)项目、中港TC产业园项目、皖北合一冷链产业综合体等项目,培育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就业容量大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强化中心城区与五个城镇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城乡体系,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乡繁荣。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强化具体措施,保证淮上区水质、绿化、大气和防灾标准,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奋力开创淮上跨越崛起新局面。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成生态宜居淮上

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以建设生态宜居的滨水新区为抓手,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理念,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将淮上打造成宜居宜业的蚌埠新城区。

1.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提升环境效益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对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造,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共性关键技术,实现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废水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提升循环发展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依托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严格把关工业园区新引进项目和在建项目的环保评估和监管,源头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健行和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排污费征收稽查工作。完善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强制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切实降低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开展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到0.6,单位GDP 水耗降到110,环境质量指数达到100%

3.实施城区绿化工程,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继续实施“绿满淮上”行动,重点抓好高速沿线、主干路网绿化建设,启动道路绿化亮化工程,扩大城镇绿色空间,增强承载功能,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全力打造成优良水生态新区。加快淮上区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城市排污管网建设,严格入河排污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处理方法,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重点镇和美好乡村示范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缓解城区污染防治工作压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2020年,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4.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魅力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衔接,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加强农村危房旧房改造,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打造新型社区。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不留死角,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农村配套垃圾处理相关设施,加快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加大秸秆处理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农业生产污染,净化土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力争到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成生态村4个。

5.根植生态环保理念,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社区共用供热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推进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提倡低碳出行,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医卫标准化、就业有序化、文化普及化、社保全民化、扶贫精准化,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1.大力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落实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推进“托幼一体化”工作,普及幼儿教育,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经费投入均衡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合高中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规模化发展。整合优化区属职教资源,完成蚌埠职教中心、蚌埠工艺美校、蚌埠商贸学校、蚌埠建设学校整体搬迁,打造蚌埠文化教育产业园,构建大职教体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培训工作,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调动全体公民参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健全优秀教师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教师工资的倾斜力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2.加快卫计事业发展,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建立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区村(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发展机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加大疾病防控力度,巩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争创省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示范区。积极推进妇幼民生工程,提高妇幼健康和优质服务能力。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加快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养、医、护”三位一体。积极推进门诊统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促进流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融合,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人口计生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创建省级卫生镇2个,市级卫生镇3个,新建社区卫生站10处,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

3.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深入挖掘双墩文化、玉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举办“双墩”文化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坛”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力。改造提升区内学校图书馆、少年宫、镇村级文化站等,加强文传艺术类人才培养,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契机,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重点工程,推进文化数字化服务宽领域全覆盖,提高文化信息化水平,初步形成区、镇和村3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到2020年,实现街镇文体活动中心、农村书屋、文化室等全覆盖。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保事业可持续发展

扩大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建立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共享制度,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应。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特殊群体保障服务的扶持力度,扎实开展各项“关爱残疾人,助行进社区”民生项目,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及时、足额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到2020年,实现城镇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

5.加快推进扶贫工作,实现全面脱贫

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一户一法、定点帮扶,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精准帮扶、逐户验收”的要求,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设,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开展产业扶贫,拓宽脱贫致富渠道,巩固脱贫致富根基。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区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实现翻一番。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规划是未来五年统领淮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需要全区上下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健全支撑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规划的贯彻实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淮上区政府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制约和规范行政权力,打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诚信政府、法制政府。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培植财源,实施财政振兴工程,积极争取各级转移支付,提供财力保障;积极引导各类金融企业在淮上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强各项目用款单位的“绩效”和“责任”意识,提高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促使财政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运营绩效。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资本市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跨地区经营,加快金融机构组织创新。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统一规范的市场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规范信用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信用淮上”。

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淮上区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试点;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推进农业土地有序流转,使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向合作社集中、向公司集中;抓好土地征收、农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用地改革,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和活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扩大信贷投入。积极稳妥发展淮上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形成机构集聚、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制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的奖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增加贷款投放。

积极推进企业融资。加强对淮上区企业的金融证券知识培训,提高上市融资的意识,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扩大融资规模;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小微企业等融资平台,实现融资来源多元化。

加快启动民间投资。全面拓宽淮上区民间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民间投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推广使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提升经济增长动力。

(三)加快人才培养

建立优质高效的引智制度环境,为淮上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继续实施“人才工程”,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凸显人才作用的社会氛围,提升人力资源层次,构建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创新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探索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依托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加快与合肥市、蚌埠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产学研基地的合作,为淮上区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技术支撑。

建立完善有利于淮上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落实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大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到淮上区自主创业。围绕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培育一支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围绕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农民就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四)强化项目支撑

切实加大淮上区“十三五”规划项目的推进力度,积极落实建设条件和争取省、市的各项资金投入,确保纳入规划的各项重点项目在规划期限内尽快建成使用,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转型调结构的主要抓手,强化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项目。

强化项目与招商的对接,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资金流向,结合省、市规划和全区重点建设任务,加强项目谋划,逐年完善重点项目库,保障招商项目的常态需求。强化项目与产业的对接,围绕国家鼓励的和全区发展需要的产业,精选项目,选好项目,发挥项目对产业发展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强化项目与税源的对接,引进项目注重税收增长潜力,努力巩固支柱税源、稳定既有税源、培植新兴税源。强化项目融资力度,基础建设项目以争取上级投资建设为主,经营性、竞争性项目以招商引资为主,鼓励民间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参与,形成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强化项目领导,落实牵头部门负责制,健全运转高效、推进有力、工作有序的项目协调调度制度,确保规划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 “331”工程即“每年新增3个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净增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30家,到2020年工业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

[2] 六纵五横:指西外环、大庆路、朝阳路、延安路、解放北路、中环线东线延伸工程等六条纵向骨干道路和淮上大道、龙华路、中环线、淝南路、怀远至五河国道206新线建设工程等五条横向骨干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