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9-03-14 11:11 来源: 区政办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第一章             

1.1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从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与时间空间约束看,“十三五”结构性矛盾不解决,不仅转方式、调结构很难有实质性突破,而且很可能增大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从国家层面讲环境保护面临重大转型,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全面改革深入推进带来的新机遇、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的新机遇、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突破带来的新机遇;而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型升级、“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就淮上区而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科学谋划好“十三五”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治理重点和创新模式对编制符合淮上区发展规律及发展实际的规划,对推进淮上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新时期、新形势下淮上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制定了《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

《规划》是在《淮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省、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及相关规划编制纲要的指导下,在认真总结分析淮上区“十二五”环境保护发展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淮上区“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规划》的编制力争符合淮上区情况,顺应发展要求,努力做到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于该项工作的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政策性变化,因此,《规划》中有关目标任务,特别是有关工程项目实施时间、投资等将随之作相应调整。

1.2 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12、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

13、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

15、        《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10)。

1.2.2技术标准及规范

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号);

2、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3、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 号);

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10、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

1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及其修改单;

12、        《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建城〔1997〕21号);

13、        《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环发〔2006〕185);

14、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

15、        《全国地方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16、        《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环发〔2006〕37号);

17、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1.2.3其他

1、             《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

2、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

4、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5、             《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皖政〔2004〕第14号);

6、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7、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8、             《安徽省淮河流域“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征求意见稿);

9、             《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皖政〔2013〕89号);

10、        《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皖政〔2015〕131号);

11、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12、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13、        《蚌埠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016~20230年)》;

14、        《蚌埠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年)》;

15、        《蚌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6、        《蚌埠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

17、        《安徽省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皖发改环资函〔2016〕194号);

18、        《蚌埠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试点方案》(2015年1月);

19、        《淮上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        《关于印发淮上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淮政办〔2015〕33号;

21、        《关于印发淮上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淮政办〔2017〕号;

22、        国家和地方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专项规划等。

1.3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安徽第一方阵”为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坚持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把淮上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集聚区、商贸物流核心区、综合实力最强区、宜居宜业新城区。

“十三五”期间,淮上区环保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奋力构建人文淮上、生态淮上。

1.4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根本,以促进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执法、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2)突出政府职能,协力推进发展。通过科学规划规范政府的环境事权,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作,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开创环境保护新格局。

(3)实事求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充分考虑淮上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的支撑能力,从环保工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出发,解决本地突出的环境问题,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

(4)夯实基础,依据可靠。充分利用统计、监测、专项调查资料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编制技术路线,由敞开式规划逐步向闭合式规划转变。规划的目标、指标、项目、投资须经过反复定量分析,充分论证。

(5)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工业污染控制与节约能源、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紧密结合,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注重衔接,整体联动。规划与淮上区“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及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协调各方行动,体现全局一盘棋的思想,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

1.5 规划期限和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规划范围及面积:淮上区城区(明珠社区、淮滨社区)及镇区(曹老集镇、沫河口镇、吴小街镇、小蚌埠镇、梅桥镇)。总人口26.8万,规划面积412平方公里(参见图1)。

1.6 规划的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规划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阶段、规划基础研究阶段和规划编制阶段。规划技术路线见图1-1。

1-1  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2.1地理位置

2004年3月,蚌埠市委、市政府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实施跨河发展战略,报经国务院批准,在淮河以北、老城区对岸组建成立淮上区;2014年5月,原五河县沫河口镇整建制划转淮上区管辖,现辖5个镇、2个社区,总人口26.8万人,总面积412平方公里。淮上区位于淮河北岸,北纬32°56′至33°05′,东经117°13′至117°38′。东与五河县大新镇和临北回族自治乡接壤;北与固镇县的王庄镇和新马桥镇毗邻;西与怀远县魏庄镇和五岔镇相连;南以淮河为界;与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隔河相望。区境东西最长距离38.12公里,南北跨度16.36公里。

2.2自然条件

2.2.1气候概况

淮上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所以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全区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风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上隆雨集中,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最低气温摄氏零下19.4度(1969年2月5日),最高气温摄氏41.3度(1959年8月21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16.8天.太阳辐射总量为119.1卡/平方厘米,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常年干燥度为1.05.暴雨天气系统主要受涡切变和台风影响,大多出现6至9月份,期间约占全年的60%至80%,隆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隆雨量为837.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65毫米(1956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76毫米(1922年).汛期暴雨集中,成灾暴雨多发生在7至8月份。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是造成本区洼地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2.2.2地形地貌

蚌埠市淮上区属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处于江淮分水岭的末稍。地貌主要分平原、丘陵和台地3种。境内以平原为主,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为万分之一左右。

2.2.3水文特征

淮上区的地表水以淮河为主,小水系除北淝河外,均为河湖结合类型,河短,水流量小,干旱年份常见断流。地下水基本上属入渗蒸发型,周围地形产生的侧面补给量很小。

淮河干流全长1000km,流域面积1883km2,其中下游横贯安徽省北部。淮河蚌埠市区段上起蚌埠闸,下到临淮关,全长39.8km,正常水位时河宽约400m,市区河段上游建有蚌埠闸、船闸、分洪道,蚌埠闸蓄水位17.5m,死水位15.5m;据统计,蚌埠闸自1961年投入运行以来,连续关闸在两个月以上的就有五次,三个月以上的有六次,全年关闸天数最多达218天。淮河蚌埠段历年最高水位22.18m,最低水位10.3m,平均水位12.15m;多年平均流量852m3/s,最大年平均流量2940m3/s,最小年平均流量85.2m3/s,最大流量11600m3/s,最小流量以关闸时渗漏量和船闸泄水量计为12.4m3/s;流速一般在0.07-0.7m/s之间,平均流速为0.45m/s左右。

2.3资源状况

(1)植物资源

淮上区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过渡的地带,主要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称为夏绿林。因历史的变迁,原始植被已消失殆尽,但典型的南北方树种在境内多有分布。植被除耕耘的农作物外,在张公山、燕山、曹山、老山、芦山、黄山、锥子山等山场有近20年内营造的人工林,属幼龄林区,也伴有少量的老龄人工林木。人工林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一般为黑松、马尾松与刺槐、麻栎的混交。在沿淮滩河堤岸边,营造有防护林带;村庄周围多林木茂密。道路两旁以杨树、梧桐、雪松、中槐为主;公路边已普遍绿化,除杨树外,还有柳树、泡桐、刺槐等树种。园艺场及林果专业村种有苹果、梨、葡萄和石榴等经济林木。

(2)动物资源

淮上区饲养的动物及鱼类主要有:马、黄牛、山羊、驴、骡、猪、水牛、兔、狗、猫奶牛、绵羊、鸡、鸭、鹅、鸽、鹌鹑、画眉、百灵鸟、鹦鹉、鲢鱼、鳙鱼、草鱼、青鱼、甲鱼、黄鳝、鲤鱼、团头鲂、罗非鱼、大阪鲫、金鱼、珍珠蚌、虾;饲养的昆虫主要有蚕、蜜蜂等。

2.4经济社会概况

2.4.1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底,淮上区共辖小蚌埠镇、吴小街镇、曹老集镇、梅桥镇、沫河口镇5个镇、淮滨街道1个社区。其中沫河口镇为代管。

2014年5月,原五河县沫河口镇整建制划转淮上区管辖,共辖5个镇、2个社区。

2.4.2经济综述

201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预计数,下同),同比增长10.6%;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财政总收入12.03亿元,同比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3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进出口总额1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650万美元,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0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40元,同比增长10.0%,全区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2.4.3农业

全区粮食总产21.9万吨,同比增长1%,实现12连增。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重点推进梅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九禾、润天等市级农业示范园建设,年内新增蔬菜大棚5000亩,新增莲藕基地2100亩,发展经果林1045亩,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1家,市级蔬菜标准园4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37家。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示范社5家,新增市级以上家庭农场6家,组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甲级队1家。积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纺粮油30万吨农产品深加工、江淮粮油1万吨米糠油和金润生物质燃料等项目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工建设,沫河口粮油产业园被省政府批复为省级现代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部完成。

2.4.4工业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蚌埠工业园区和沫河口工业园作为决战工业的主战场,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87家,实现增加值131亿元。成功获批市级生物制造战新基地,成功培育雪郎生物在新三板列入创新层,城市药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全年战新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比例提升4个百分点,新增战新企业12户。园区扩区步伐加快,中粮生化配套工程启动规划设计,220KV夏家湖输变电建设工程、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启动建设,淮上大道下穿通车,龙华路西延、开源大道东延、大庆北路北延工程及中石油昆仓燃气管道铺设等园区水电路气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顺利。龙兴路等4条园区道路年内建成并通行,沫河口化工园区“三水”管网竣工验收,3万吨地表水厂实现供水,35KV金沱变电站建成,两大工业园区承载力明显提升,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2.4.5教育事业

2016年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613万元,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基础教育类项目6个,果园新村等3所公办幼儿园启动建设,淮上实小、曹二小扩建工程全面完工,后场小学、二十中、十八中和三个偏远乡镇中小学改(扩)建工程推进顺利,教育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招聘教师136人。注重素质教育,对全区37名校长进行了综合测评,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学校领导班子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2.4.6医疗卫生

医改等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实施,研究制定了《淮上区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淮上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等配套文件,成立区卫生财务核算中心,全区5家镇卫生院全面取消“收支两条线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得到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蚌医二附院新院项目顺利封顶,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楼、沫河口卫生院新院推进顺利,蚌埠中医院、蚌埠肿瘤医院、梅桥镇卫生院新院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与蚌医一附院、蚌医二附院、市一院、市二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村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4.7交通

公路方面,北京至福州的G3国道与上海至西安的G36国道两条高速公路在区内交汇。铁路方面,京沪高铁贯穿区内,区内还拥有曹老集铁路货运站,与合肥、徐州、宿州、阜阳、淮北、淮南、南京、滁州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水运交通方面,淮上区内有淮河货运码头。淮上新区是承载蚌埠市商贸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交通发展辐射重点是皖北和豫、苏、鲁交界地区。


第三章              环境形势分析

3.1淮上区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成果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上区环保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中国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加大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淮上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由于淮上区环保局于2015年成立,十二五期间淮上区未单独编制“淮上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因此,本次评价未对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完成辖区建成区内10蒸吨/时及以下生活燃煤锅炉的关闭拆除或清洁能源替代工作。至2015年度共淘汰、改造锅炉单位39家,其中淘汰锅炉单位10家,进行清洁能源替代29家;对辖区依法取缔小电镀作坊;分类治理餐饮油烟,取缔沿街露天烧烤污染;对蚌埠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化工企业开展了VOC整治;到2015年底,淮上区累计实施减排项目39个,SO2减排量约649吨,NOX减排量约596吨,烟尘约182吨。

(二)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环境违法得到有效遏制

十二五期间,淮上区环保局认真按照全国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工作及环境大检查工作要求,加大了淮上区环境监管力度,严厉整治违法排污行为。

淮上区环保局对辖区建筑工地和随机抽查的22家重点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实施了处罚和限期整治,目前,淮上区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据显示,辖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通过对重点涉水、涉气、涉重金属企业的检查,共计下发环境监察意见400余份,下达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2份,下发环境整改监察意见或通知62份,查处企业5家,罚款金额45.2万元,行政拘留2人,关停项目3个,清理26家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此外,为全面推动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2015年二季度集中全局力量分别对沫河口园区开展了环境隐患排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园区雨污分流和污水纳管专项检查及建设项目清理等专项行动,对蚌埠工业园开展全面排查和燃煤锅炉整治行动,通过一系列专项排查、整治,全区环境隐患得到有效。

(三)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批的规定,依法审批各类新、扩、改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和列入国家禁止重复建设等项目不予审批。全面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设项目环评率100%,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实。“2015年共审批各类环评文件60件,其中,报告书(表)12件,报告表48件,共组织了15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

(四)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淮上区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定期召开环保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环保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水环境污染治理。“根据“中共蚌埠市委办公室  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蚌办发﹝2015﹞32号)精神,淮上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贯彻部署,印发了《淮上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淮政办〔2015〕33号),要求认真做好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工作。重点实施了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北淝河大堤全线加固工程和大洪沟等清淤疏浚工程,通过专项行动,通过工业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港口码头污染控制、水资源节约、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工作,同时注重加强了对北淝河、三铺大沟、沫冲引河等辖区内重点河沟水质的监测监察工作。

2、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十二五”以来,淮上区不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制定了《淮上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全区重点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完成60%以上的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完成纺织印染、木业、化纤等行业的VOCs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通过整治,配套建成VOCs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实现排气筒与厂界双达标。

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开展工业大气污染整治,积极加快沫河口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开展,截至目前完成39台工业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强力推动沫河口园区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实现13家沫河口园区工业企业的集中供热。监督企业积极落实清洁生产改造责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促进企业绿色生产,现辖区5家化工企业(安徽省七博士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蚌埠市圣光化工有限公司等)完成清洁生产验收工作,5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单位(蚌埠市申徽彩色印刷包装有限公司、特步(安徽)有限公司、安徽宝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蚌埠市晟圆涂装有限公司和蚌埠市润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也已完成相关治理工作。

完成徽商五源港口(淮上区)和沫河口力源港口一期码头重点整治工作,对堆场扬尘要求进行遮盖。并对区内16家建筑工地进行了环境整治,具体名单见表3-1。

3-1建筑工地整治清单

序号

县区

工地名称

位置

面积
(万/M2

1

淮上区

丰康农业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9

 

2

淮上区

荣邦袜业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4

 

3

淮上区

中航净化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2

 

4

淮上区

智诚数控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3

 

5

淮上区

淮风生活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6

 

6

淮上区

嘉泰食品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8

 

7

淮上区

广林服饰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3

 

8

淮上区

大伟服饰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3

 

9

淮上区

爱心针织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0

 

10

淮上区

金杉粮油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1.1

 

11

淮上区

依霖纸业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3

 

12

淮上区

皖北农机展示大厅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3

 

13

淮上区

华恒机械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1

 

14

淮上区

绿雨种业厂区项目

蚌埠市淮上区

0.2

 

15

淮上区

海吉星农产品直销段一标

蚌埠市淮上区

1.5

 

16

淮上区

海吉星农产品直销段二标

蚌埠市淮上区

1.2

 

(五)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坚持多种渠道综合利用的原则,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确保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完成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编制了淮上区曹老集镇(淝光村、杨湖村)和梅桥镇梅桥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至2015年底,淮上区(沫河口镇大李村、梅桥镇朱海村、曹老集镇高吴村)共计33个村庄拟授予“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

(六)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淮上区环保局将环保宣传教育作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一是积极通过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世纪行、“12.4”法制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发放环保宣传手册、张贴标语等形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二是加大淮上区中小学环境知识基础教育,使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园、关爱生命的意识,几年来淮上区共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3所。三是强化环境热点问题典型宣传,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全民环保法治观念,“十二五”期间共创建市级绿色社区1个。

(七)环境信访和排污申报工作

区环保局严格按要求,及时办理区政府及上级部门交办的环境信访案件,至今共处理投诉194起,处理率及结案率为100%

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在排污费征收工作中坚持“依法、全面、足额、及时”的征收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排污费征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排污申报核定和排污费征收工作, 2015年我局已向159家企业发放了排污申报表,超额完成市环保局下达的排污收费任务,通过排污收费,进一步明确了排污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

(八)积极开展环保大检查工作

一是全面摸清蚌埠工业园区和沫河口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现状。通过重点排查两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办理及执行情况;园区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及配套使用情况;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企业的环境保护落实情况。以及雨、污水外排放口设置及管网建设情况;建立了沫河口环境保护问题清单,通过逐项排查整改,园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有效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通过对蚌埠闸引用水源地的集中整治,以及全区北淝河、梅桥二号沟、沫冲引河、三铺水沟、淝淮新河黑臭河水体的清理,农村高污染黑作坊、小作坊得到依法取缔,全区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遏制。

三是进一步提升全区的空气环境质量。通过联合整治,有效杜绝了建筑工地、物料堆场、扬尘抛洒等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了多部门有机联动的工作机制。

3.2“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排放、削减及十三五发展预测

3.2.1废水及主要污染物

2014年5月,原五河县沫河口镇划转淮上区管辖,由于沫河口工业园的加入,淮上区十二五期间,2014年污染物较前几年都有所增长。

2015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为0.318亿t,与2011年排放总量相比,降低8.6%。其中,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0.11亿t,比2011年下降49.3%;工业废水排放量0.008亿t,比2011年下降93.8%。主要原因为工业废水纳管率提高。

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0.22万t,比2011年增加10%。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0.04万t,比2011年下降42.9%,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0.07万t,比2011年减少36.4%。

2015年,全区氨氮排放总量为0.033万t,其中城镇生活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0.008万t,比2011年下降27.3%。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005万t,比2011年下降28.6%。

2011~2015年全市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表3-2及图3-1、图3-2、图3-3)说明,“十二五”期间废水排放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沫河口工业园的划入,2014年废水排放量有所增加,2015年下降,总体而言,污染物是逐年下降的。

图3-1  2011~2015年淮上区废水排放情况

图3-2  2011~2015年淮上区COD排放情况

图3-3  2011~2015年淮上区氨氮排放情况


3-2  20112015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度

废水排放量(亿t)

COD排放量(万t)

氨氮排放量(万t)

生活

工业

集中式治理设施

总量

生活

工业

农业

集中式治理设施

总量

生活

工业

农业

集中式治理设施

总量

2011

0.217

0.131

/

0.348

0.11

0.07

0.02

/

0.20

0.011

0.007

0.02

/

0.038

2012

0.214

0.124

/

0.338

0.11

0.06

0.02

/

0.19

0.011

0.006

0.02

/

0.037

2013

0.212

0.123

/

0.335

0.09

0.04

0.02

/

0.17

0.011

0.006

0.02

/

0.037

2014

0.213

0.135

/

0.348

0.12

0.06

0.02

/

0.2

0.010

0.011

0.02

/

0.041

2015

0.11

0.008

0.2

0.318

0.07

0.04

0.01

0.1

0.22

0.008

0.005

0.01

0.01

0.033

(注: /表示当年没有未开展监测)

3-3  20112015年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度

工业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氮氧化物排放量(吨)

烟(粉)尘排放量(吨)

工业

生活

总量

工业

机动车

生活

总量

工业

机动车

生活

总量

2011

46.37

1315.70

80.18

1395.88

1655.00

932.10

31.80

2618.9

642.84

97.56

37.32

777.72

2012

45.26

1294.66

83.00

1377.66

1513.05

876.19

32.92

2422.16

628.80

79.71

38.63

747.14

2013

62.82

1174.84

84.44

1259.28

1288.14

986.64

32.92

2307.7

575.23

84.09

38.63

697.95

2014

91.84

1235.91

89.64

1325.55

1204.98

1061.59

70.03

2336.6

692.74

86.91

41.54

821.19

2015

90.71

1102.57

89.49

1192.06

1141.23

929.61

75.35

2146.19

633.57

86.91

44.70

765.18


3.2.2废气及主要污染物

2015年,全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为90.71亿标m3,比2011年增加95.6%。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1242.06 t,比2011年降低11%。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02.57t,比2011年降低16.2%;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89.49t,比2011增加11.61%。氮氧化物排放量总量2146.19 t,比2011年降低18.02%。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141.23t,比2011年降低31.04%;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75.35t,比2011增加136.94%;机动车排放量929.61 t,比2011年减少0.26%。全区烟粉尘排放总量765.18t,比2011年降低1.6%。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33.57万t,比2011年降低1.44%;生活烟尘排放量44.7t,比2011年增加19.78%;机动车排放量86.91 t,比2011年降低10.91%。

2011~2015年全市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表3-3和图3-4、图3-5和图3-6)表明,十二五期间(2011~2013年)工业污染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逐年降低,这表明总量减排任务落到实地;由于2014年沫河口园区的纳管,2014年污染物量有所增加,2015年较2014年降低。

 

图3-4  2011~2015年淮上区SO2排放情况

图3-5  2011~2015年淮上区氮氧化物排放情况

图3-6  2011~2015年淮上区烟(粉)尘排放情况

3.2.3固体废弃物

淮上区工业固废主要是炉渣和粉煤灰,炉渣和粉煤灰分别用于制砖、铺路、建材、建房的填充料;机械加工行业所产生的边角碎料全部分类收集,熔融再利用;基本做到了废物资源化无害化。2015年淮上区综合利用工业固废11.89万t,较2011年提高综合利用率降低12.77%。生活垃圾2006年起进行卫生填埋,2015年度卫生填埋量为1.8万t。详见表3-3。

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在2010年至2013年呈下降趋势,到了2014年,沫河口园区的纳管,固废量增加。2015年又有了明显的下降。2011~2015年淮上区重点工业源固废和生活垃圾变化参见表3-4、图3-7和图3-8。

3-4   20112015年重点工业源及生活源固体废物表

名称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

13.63

13.46

12.51

13.92

11.8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t)

13.50

13.36

12.47

13.87

11.8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9.05

99.25

99.28

99.64

99.75

生活垃圾产生量(万t)

2.04

2.03

2.01

2.12

1.8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量(万t)

1.88

1.91

1.92

2.02

1.80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

92.41

94.4

95.2

95.2

95.5

 

 

图3-7  2011~2015年淮上区工业固废产生情况

图3-8  2011~2015年淮上区生活垃圾产生及处置情况


3.2.4“十三五期间污染物排放要求

 根据“十二五”末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安徽省、蚌埠市下达的“十三五”总量减排任务,淮上区“十三五”期间必须落实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目标。

3.2.5“十三五期间污染物排放预测

(1)废水产生量预测

①工业废水

以2015年0.008亿t废水产生量为基础,废水产生量分别以10%、8%的年增长速率作为基本及强化方案,预测如下:

3-5  工业废水产生量预测(万t

区域

2015

2020

基本方案

强化方案

淮上区

80

128.8

117.5

 

②生活污水

根据《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和《淮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预测,到2020年淮上区人口约为37.6万人,参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按蚌埠市人均0.16 t/人·天的用水量和排水量。(基本方案人均综合排水量为0.16 t/人·天,强化方案考虑到节水力度,人均综合排水量为0.14 t/人·天计算)

3-6  全区生活污水量预测表(万t

区县

2015

2020

基本方案

强化方案

淮上区

1100

2195

1921

(2)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①工业污染排放量预测

根据境内区位特征及污染现状,主要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作为预测的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基本方案按基准年(2015年)亿元工业产值(102亿元)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化学需氧量0.0004,氨氮0.00005)。根据《淮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预计2020年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强化方案考虑到技术进步,按基本方案的污染物排放量年递减5%计算。预测结果见表3-7。

3-7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预测(万t

项目

2015

2020

基本方案

强化方案

化学需氧量

0.04

0.072

0.056

氨氮

0.005

0.009

0.007

 

②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2015年,淮上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95%。“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的建设与改造,大力推进建制镇、乡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老城区加快推进现有合流管网系统改造。计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最终水污染物排放量,处理后的城镇生活污水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执行,按化学需氧量50 mg/L、氨氮5 mg/L计算,废水产生量按照基本方案的2195万t计算。

3-8  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预测(万t

区县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氨氮排放量

2015

2020

2015

2020

淮上区

0.07

0.11

0.008

0.011

(3)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①二氧化硫排放量预测

采用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来预测未来5年淮上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经过对近5年来(2011~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与GDP变化的分析:淮上区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达到11.69t/亿元。考虑到减排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取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10%,到2020年淮上区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将降至6.9 t/亿元。按“十三五”期间, 2020年淮上区GDP达到180亿元,则预测2020年淮上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242t。

氮氧化物排放量预测

采用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来预测未来5年淮上区氮氧化物排放量。经过对近5年来(2011~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与GDP变化的分析: 2015年达到21t/亿元。考虑到减排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取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下降20%,按此趋势外推,到2020年淮上区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将降至6.88t/亿元。预计2020年淮上区GDP达到180亿元,则预测2020年淮上区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238.4t。

3.3环境质量现状

3.3.1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次统计参照蚌埠市2011年~2015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可以反映地表水体例行监测断面(点)及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

统计结果如下:

(1)2015年地表水环境

(1)水质现状

①地表河流

2015年,地表水体淮河干流水质可以达到规划功能区水质要求。主要地表水体水质评价结果见表3-9。

3-9  蚌埠市淮上区2015年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河流名称

监测断面

规划水质类别

2015年水质评价

主要超标项目

淮河干流淮上区段

蚌埠闸上

蚌埠闸下

新铁桥下

沫河口

2016年,地表水体三铺大沟及周边水域水质基本满足Ⅴ类水质标准要求;2016年6月氨氮水质较差,为劣五类水质。主要地表水体水质评价结果见表3-10。

3-10  蚌埠市淮上区三铺大沟及周边水域水质评价结果

断面

时间

pH

COD

溶解氧

氨氮

悬浮物

总磷

三铺大沟入淮河闸下

2016.01.22

8.52

22.6

/

0.945

/

/

2016.02.26

8.56

28.7

/

2.22

/

/

2016.04.14

7.09

31.3

2.56

1.90

89

0.37

2016.05.12

7.75

37.7

3.60

1.45

87

0.94

2016.06.08

8.02

30.0

2.29

12.0

58

/

2016.07.08

7.51

33.1

2.52

1.63

49

/

2016.08.10

7.70

23.9

3.44

1.87

52

/

2016.09.05

7.73

31.2

4.96

0.542

74

/

2016.10.17

7.24

15.3

2.70

1.62

46

/

2016.11.07

7.68

26.0

5.57

1.28

45

/

三铺大沟开源桥下

2016.01.22

8.68

25.3

/

0.964

/

/

2016.02.26

8.73

29

/

3.49

/

/

2016.04.14

6.75

32.2

2.12

1.55

73

0.38

2016.05.12

8.00

32.2

6.11

1.36

53

1.0

2016.06.08

7.83

26.1

2.50

6.88

75

/

2016.07.08

6.94

38.7

2.52

1.72

68

/

2016.08.10

7.53

29.4

2.34

1.69

39

/

2016.09.05

8.06

34.2

6.89

0.503

71

/

2016.10.17

6.79

27.9

2.22

1.53

58

/

2016.11.07

7.64

30.4

3.71

1.70

41

/

三铺大沟巨元桥下

2016.01.22

8.61

28.0

/

0.94

/

/

2016.02.26

8.63

25.1

/

1.78

/

/

2016.04.14

7.12

30.2

2.02

1.85

53

0.36

2016.05.12

7.99

32.1

4.31

1.36

90

0.92

2016.06.08

7.86

30.6

2.37

12.4

61

/

2016.07.08

7.00

29.8

2.38

1.50

57

/

2016.08.10

7.53

34.2

3.12

1.34

38

/

2016.09.05

7.28

34.8

2.56

0.506

62

/

2016.10.17

6.81

24.6

2.34

1.79

41

/

2016.11.07

7.76

28.4

2.98

1.36

43

/

三铺大沟甲鱼池南

2016.04.14

7.11

31.4

2.08

1.89

68

0.39

2016.05.12

7.87

36.2

3.82

1.40

78

0.92

2016.06.08

7.91

29.6

2.26

12.1

69

/

2016.07.08

7.06

26.8

2.31

1.39

66

/

2016.08.10

7.52

19.8

3.31

1.95

30

/

2016.09.05

7.58

39.4

5.15

0.546

79

/

2016.10.17

6.83

19.9

2.27

1.78

62

/

2016.11.07

7.78

26.3

5.51

1.14

48

/

三铺大沟北淝河路桥下

2016.04.14

7.12

28.2

2.04

1.79

59

0.35

2016.05.12

8.01

34.4

4.63

1.35

69

0.91

2016.06.08

8.01

29.1

2.92

7.17

83

/

2016.07.08

7.11

37.2

2.40

1.64

69

/

2016.08.10

7.64

29.5

3.10

1.72

62

/

2016.09.05

8.01

34.6

4.96

0.653

81

/

2016.10.17

7.24

25.7

2.33

1.37

54

/

2016.11.07

7.64

31.5

3.52

1.29

50

/

沫冲引河汤陈闸

2016.01.22

8.65

23.4

/

0.907

/

/

2016.02.26

8.68

26.7

/

4.62

/

/

2016.04.14

7.67

30.4

2.08

1.77

76

0.36

2016.05.12

8.04

32.5

3.69

1.46

56

0.92

2016.06.08

7.95

31.1

3.27

1.53

51

/

2016.07.08

7.33

25.3

2.15

1.71

51

/

2016.08.10

7.61

14.1

2.66

1.90

40

/

2016.09.05

7.97

28.8

4.49

0.571

63

/

2016.10.17

7.36

26.2

2.87

1.38

22

/

2016.11.07

7.6

28.8

5.35

1.13

43

/

沫冲引河后沈闸

2016.04.14

8.49

31.7

2.70

1.87

81

0.34

2016.05.12

8.11

38.9

3.84

1.47

73

0.88

2016.06.08

7.92

39.1

2.05

1.33

79

/

2016.07.08

7.82

21.6

4.53

1.74

72

/

2016.08.10

7.56

23.2

2.37

1.11

26

/

2016.09.05

7.76

22.4

4.34

0.579

58

/

2016.10.17

8.24

18

2.66

1.31

28

/

2016.11.07

7.69

28.5

5.51

1.17

49

/

沫冲引河入三浦大沟前100米

2016.04.14

7.4

31.1

2.05

1.78

69

0.38

2016.05.12

8.07

35

3.22

1.38

83

0.94

2016.06.08

7.95

28.4

2.18

12.0

63

/

2016.07.08

7.25

31.2

2.44

1.62

46

/

2016.08.10

7.6

20.8

2.62

1.37

28

/

2016.09.05

7.94

33.0

4.74

0.594

69

/

2016.10.17

7.5

24.8

2.58

1.34

47

/

2016.11.07

7.6

27.2

5.10

1.16

46

/

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2015年,蚌埠市淮上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蚌埠闸上)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09项监测指标(水温、总氮不参与统计)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饮用水源地全年水质为Ⅲ类。

(2)地表水环境变化趋势

①淮河干流蚌埠淮上区段

淮河干流淮上区段4个监测断面2011~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反映的水体质量较好,2011~2015年水质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各断面污染指数统计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其次为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及溶解氧。2011~2015年淮河干流淮上区段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趋势见图3-9,从图上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生化需氧量监测指标变化平稳,溶解氧指标在2013年增长后近两年有小幅回落。

图3-9 2011~2015年淮河干流淮上区段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趋势图

图3-10  2016年三铺大沟及周边水域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变化趋势图

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蚌埠市淮上区饮用水源地(蚌埠闸上)水质2011~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水体质量较好,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物中氨氮、化学需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余指标基本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呈改善趋势,但并不显著。

3.3.2大气环境质量

2015年淮上区环境空气质量级别是优的天数有40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11.0%;良天数有224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61.9%;有69天轻度污染,占有效监测天数的19.1%;中度污染出现23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6.4%;重度污染出现6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1.7%;严重污染出现0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0%。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细颗粒物的总体年均值分别为0.026 mg/m3、0.034 mg/m3、0.090 mg/m3、1.0 mg/m3、0.089 mg/m3、0.064 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限值,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不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限值。蚌埠市城市大建设中市政基础工程、房地产开发等逐渐增多,产生的扬尘、尘土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秸秆焚烧所形成的烟雾和工业及采暖锅炉大量排放所形成的煤烟型污染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

②酸雨

2015年,蚌埠市共采集降水样品198个,pH值范围是5.88~7.75,降水pH均值为6.57,全年各测点无酸雨出现。

(2)大气环境变化趋势

淮上区2011~2015年大气环境质量统计情况见表3-11。虽然大气污染物SO2和NO2在2010年~2015年的年均值皆可以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2012年前NO2日均值偶有超标,但近年来未出现超标现象;PM10年均值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均不能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2011、2012和2015年的年均值皆可以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且PM10日均值超标率持续走高,2013年PM10日均值超标率猛增,达到17.3%(图3-11),可以看出淮上区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即尘类污染是蚌埠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问题。

淮上区2011~2015年酸雨频率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近三年酸雨频率已降为0,表明酸雨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图3-12)。

3-11 淮上区20112015年大气环境质量统计表(GB3095-2012)单位:mg/m3

指标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SO2日均值超标率(%)

0

0

0

0

0

SO2年平均值

0.031

0.026

0.038

0.041

0.026

NO2日均值超标率(%)

0.09

0.4

0

0

0

NO2年平均值

0.024

0.024

0.026

0.023

0.034

PM10日均值超标率(%)

3.8

4.1

17.3

21.3

8.5

PM10年平均值

0.083

0.084

0.112

0.115

0.090

降水pH均值

4.86

5.62

6.46

6.96

6.57

酸雨频率(%)

36.8

6.82

0

0

0

综合污染指数

2.01

1.89

2.03

2.04

1.76

图3-11  2011~2015年淮上区PM10日均值超标率变化趋势图

图3-12  2011~2015年淮上区酸雨频率变化趋势图

3.3.3声环境质量

2015年淮上区区域环境声环境监测引用蚌埠市声环境质量检测。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全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7.1dB(A),属轻度污染。全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90.1%,夜间达标率为37%。全市不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夜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总体情况昼间好于夜间。

3.4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十二五”以来,淮上区的环保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明确的认识到,过去,环境保护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些地方未能很好落实,导致“防”亏“治”欠。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九号)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3】89号)、《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颁布实施以来,淮上区的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环保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国家环境保护部 “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思路的方案,淮上区计划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协同控制,实施分区域、分行业差别化总量控制要求,加强污染物排放浓度、速率、总量的时空精细化减排管理的总体思路,其中分区域具体指分几个工业园区、城镇生活区等进行制定计划及目标,分行业指医药化工行业、餐饮行业、机械加工行业等进行制定计划及目标。

1、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淮上区人口的增长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人口聚集效应将更为显著,生活污染的压力将持续增大。而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饮食服务业等产生的油烟、噪声、烟尘污染严重。少数企业的非法排污、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水平不高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部分河流和水库水质有恶化趋势,有待进一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2015年均PM2.5浓度值达到64ug/m3,在全省地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合肥。“十二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API指标评估)逐年下降至72.9%,比2014年又下降了5.8个百分点,以细颗粒物(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度污染天气频发。

由于城市截污管网建设欠账过多和缺乏严格的河道管理,淝淮新河、北淝河、梅桥二号沟、三铺大沟、沫冲引河、淝淮新河等黑臭河流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黑臭现象。而经过两年的治理,监测断面中依然有断面的氨氮和总磷因子出现超标,属劣Ⅴ类水质。

2、总量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根据统计,淮上区至2015年年底还有工业燃煤小锅炉。目前乡镇很大部分生活污水未接管污水处理厂。

综合以上现状情况,淮上区“十三五”期间减排任务较大。

3、污染治理任务繁重

沫河口园区气味扰民问题严重,化工企业较多,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显现,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十三五”期间污染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4、大气污染治理和监管需加大力度

淮上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排放,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尾气、生活燃煤锅炉排放、餐饮油烟污染和秸秆焚烧。虽然环保管理部门已加强针对企业大气污染的治理,但大气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黄标车淘汰和资金补助方案至今未出台,黄标车限行区域调整扩大未落实,限行执法没有开展,黄标车淘汰进度慢

5、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环境风险防控难

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局部环境污染和重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多年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但从整个区域来看,城镇乡村、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企业的环保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偏低。

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和经济发展,导致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急需提升,治污工艺也需完善。污水处理厂需要全面配套脱氮除磷设施和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以改善环境中氨氮和总磷严重超标的现状。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纳管工作严重滞后,有些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虽已完工,但由于管网建设不配套,导致污水处理厂利用率不高,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的无害化环保措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淮上区建成污水处理厂有两座,分别为沫河口园区污水处理厂(2万t/d)和第三污水处理厂(3万t/d),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加快。

6、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有效解决的难度在加大。

农村“脏、乱、差”现象由于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能有效实施。部分农村村镇由于缺乏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及其它废物随意堆放或倾倒的现象较为普遍,沟渠、水塘成为污水池、垃圾堆放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滞后,农村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建制镇以下的饮用水水源区环保监管尚未起步,农业面源污染较为普遍,畜禽养殖业大部分没有完善的治污设施,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水源地水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相对集中,污染企业、公共设施及人为活动影响水源地现象会进一步凸现,一些地方饮用水源指标超标,安全保障程度低,威胁农村人口健康。

7、环保管理协调和执法较难

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存在管理不到位,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环保监管、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不完善。在区域发展方面,“重发展、轻保护”的意识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各地经济发展还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一定程度上还在牺牲环境和资源发展当地经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比较大。

环保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不尽完善,制约环保部门在发展中的作为。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刚性、缺乏威慑力,致使环保执法中的 “两高一低”现象难以改变,即环保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8、面对公众改善环境质量需求的压力大

由于环境容量有限,随着承载量增大,环境自我净化能力降低,环境问题敏感性加大,雾霾等环境问题易发、高发。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比较多,投入大、周期长。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风险容忍度越来越低,环境预期值超越了现有的环境现状,环境过度维权,对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改善认可度低。

9、环保能力建设水平较薄弱

各地在环保队伍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投入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导致环保工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全面准确掌握污染源和环境质量,不能及时快捷地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环保监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环保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保护法》、“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

3.5淮上区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从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与时间空间约束看,“十三五”结构性矛盾不解决,不仅转方式、调结构很难有实质性突破,而且很可能增大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进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经济矛盾与风险增大倒逼经济转型;二是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催促经济转型;三是对淮上区的经济转型升级来说,2020年确实是个坎。

化解短期增长压力的希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十三五”期间。如果把握好“十三五”时期,就能奠定未来10~20年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就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从而带来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污染仍然存在,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重点做好“压、控、转”三篇文章。“压”是指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和排放标准,限期“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控”是指要严格控制污染项目,所有新、改、扩建项目,要全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评要求的,不管建设规模多大,都要拒之门外,从源头上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转”是指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2、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措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淮上区相关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行业、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建材行业等均面临巨大的挑战,减排、污染防治措施等都属于重中之重的工作,时间急、任务重、涉及企业较多。

3、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有效解决的难度在加大。由于专项资金投入有限,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能有效实施。部分农村村镇由于缺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废物随意堆放或倾倒的现象较为普遍,沟渠、水塘成为污水池、垃圾堆放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滞后,农村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较为普遍,畜禽养殖业大部分没有完善的治污设施,影响区域水环境质量。

4、环保投入资金不足,防范环境风险压力较大。环境常规监测点的例行检测设备投入比较滞后,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同时执法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亟待建立和完善,防范环境风险压力较大。

5、全社会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淮上区环境保护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改善城镇、农村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等,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污少、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第四章              规划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

4.1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环境质量是根本目标,污染减排是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淮上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逐步协调发展。重点地区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功能区水体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有效改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环境监察与监测、监督管理、信息和执法能力等得到显著加强;减排工作有效开展,环境管理工作逐步完善,积极稳步推动淮上区经济与环境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2规划指标体系

参照蚌埠市“十三五”规划指标,淮上区规划指标体系见表4-1和表4-2。

表4-1  淮上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约束性)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全区现状值

2020年全区目标值

备注

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

1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μg/m3

64

49

未达标地市到2020年,要下降20%以上。省级规划确定蚌埠下降23%,

2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65.2

80

2015年按API评价结果72.9%,若按AQI评价结果为65.2%

水环境

3

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

90.9

不降低

2015年,监测淮河淮上区段4个断面,均达到Ⅲ类

4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

100

100

 

5

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市域内国省控断面

6

黑臭水体控制率

目前现状调查结果为淮上区有2条黑臭水体

消除黑臭水体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7

“十三五”总量控制指标(万吨)

化学需氧量:0.22

氨氮:0.033

二氧化硫:0.1192

氮氧化物:0.2146

挥发性有机物:/

完成国家和省

下达任务

挥发性有机物2015年排放基数正在核算中

生态状况

8

森林覆盖率(%)

3

5

/

表4-2 淮上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预期性)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全市现状值

2020年全区目标值

备注

环境质量

大气

1

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下降比例(%)

/

[25]

2015年全区重污染天数6天

土壤

2

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完成安徽省和蚌埠市下达任务

 

环境风险

3

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比例(%)

/

[5]

 

4

五年期突发环境事件总数下降比例(%)

/

[5]

 

生态保护

5

湿地保有量(km2

30.39

30.39

 

注:1. []内为五年累计值


4. 3总量指标

“十三五”期间总量控制实施的原则是:首先保证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其次结合淮上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不突破“十二五”时期的水平;生活污染源排放量一方面要在能源结构调整、环保设施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等基础上争取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

淮上区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有:

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颗粒物;

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

“十三五”期间,淮上区必须落实完成安徽省、蚌埠市下达的“十三五”总量减排任务目标。

4.4环境功能分区

根据《关于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若干意见》环发【2015】92号文及《关于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皖环发2016【27】号规定,本规划以《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编制环境功能区划。

4.4.1大气环境

淮上区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大气环境功能区划见附图2。

4.4.2水环境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淮上区内水环境主要为淮河和北淝河,具体划分如下:

沫河口淮河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北淝河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地下水水质级别保持稳定。水环境功能区划见附图3。

4.4.3声环境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要求,声环境区划为:

1类区:1类标准适用区域为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其环境噪声标准值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

2类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其环境噪声标准值昼间为60分贝,夜间为50分贝。

3类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其环境噪声标准值昼间为65分贝,夜间为55分贝。

4类区:值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及4b类。4a类环境噪声标准限值昼间为70分贝,夜间为55分贝;4b类环境噪声标准限值昼间为70分贝,夜间为60分贝。

淮上区曹老集镇、小蚌埠镇上源路以东区域、淝河路以北区域、梅桥镇、沫河口镇五蚌路以北,X029县道以西,横岭路以东区域和吴小街镇执行2类区标准;蚌埠工业区、沫河口工业区和沫河口精细化工园区执行三类区标准;市内主要交通线、规划区内京沪铁路和蚌宁高速公路执行4a类标准。声环境功能区划见附图4。

4.5生态保护红线

(1)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目前淮上区生态保护红线尚在划定中,待颁布实施后,要严格按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执行。

(2)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划定

是保障和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环境质量达标红线要求各类环境要素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要求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红线:主要空气环境污染物浓度应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水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沫河口淮河国控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北淝河达到Ⅳ类水质标准要求。

地下水:水质应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Ⅲ类标准限值。

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红线:区域内的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等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物浓度应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类限值要求,针对工矿用地(蔬菜地除外)的土壤应满足Ⅲ类限值要求。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

“十三五”期间的总量控制红线的基准线为2015年实际排放总量,具体总量以蚌埠市下达的总量为准。

(3)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划定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人均利用最高限值。根据《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和《淮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预测分析,淮上区户籍人口到“十三五”期末(2020年)约为37.6万人。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主要从土地、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划定。

(1)土地资源容量

可以通过未来该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规模来表示。为此,可通过淮上区的生态功能区的面积和人口密度来估算,具体公式为: P=∑Bi×Si。其中 P表示研究区的人口规模(人);Bi表示第 i种生态功能区的用地规模(km2);Si表示第 i种生态功能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人/km2),淮上区可划为平原生态功能区,人口密度为800~1500人/km2,淮上区面积为412km2,根据以上功能区人口密度状况,估算淮上区土地资源容量为32.96~61.8万人,取平均值为47.38万人。

②水资源容量

水资源利用红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总量。

根据《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按20.18亿立方米控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符合省政府规定要求;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淮上区人水资源利用红线需按照《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进行划定。


第五章              生态环境建设

5.1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12月)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淮上区为省重点开发区域的淮(南)蚌片区。涉及的禁止开发区域中主要有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淮上区)。

按照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分,淮上区划分为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具体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情况及其主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详见下表5-1。

5-1  蚌埠市生态功能区划分基本情况表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

行政区划

主导服务功能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生态区

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

I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

Ⅰ-1 淮北河间平原农业生态亚区

Ⅰ-1-2 淮北平原东部低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固镇县全部,五河县西北部及蚌埠市区北部等地区

农产品、洪水调节

地势低洼,易发洪涝,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系数大,土地质量有待提高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强沿河湖低洼地综合整治,发展特色农业

5.2湿地分布情况

蚌埠市属淮河流域,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按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蚌埠市总湿地面积为60790.05 hm2,约占蚌埠市全市总面积的10.2 %。蚌埠市现有湿地皆为内陆湿地,主要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自然湿地含河流湿地(淮河、涡河、芡河、北淝河、浍河、澥河等)、湖泊湿地(四方湖、沱湖、香涧湖、天井湖、天河、龙子湖、张家湖、孔津湖、张公湖大塘等)、沼泽湿地(钓鱼台湖、三汊河、龙潭湖等)。主要包括永久性、季节性的河流和淡水湖泊,以及滩涂、沼泽、河迹洼地、山塘等类湿地。全市自然湿地总面积47570.94 hm2,占整体湿地面积78.3 %。人工湿地(怀洪新河、茨淮新河、樵子涧水库等)含面积大于8 hm2的水库、池塘、鱼塘、人工渠道等类湿地。其中淮上区自然湿地2341.37ha,占蚌埠市湿地总面积的3.85%,人工湿地698.3ha,占蚌埠市湿地总面积的1.15%。

5-2  蚌埠市湿地统计表(单位:hm2

湿地类型

行政区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人工湿地

合计

蚌埠市

29350.07

13179.41

5041.46

13219.11

60790.05

蚌山区

0

297.07

0

25.68

322.75

固镇县

4373.93

391.93

1143.36

3157.3

9066.52

怀远县

13643.9

1940.81

855.95

6648.02

23088.68

淮上区

1822.62

34.21

484.54

698.3

3039.67

龙子湖区

216.05

593.85

0

31.62

841.52

五河县

9073.75

8258.59

1959.24

2601.86

21893.44

禹会区

219.82

1662.95

598.37

56.33

2537.47


5.2生态环境建设

5.2.1生态现状

截止2015年底淮上区(沫河口镇大李村、梅桥镇朱海村、曹老集镇高吴村)共计33个村庄拟授予“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

5.2.2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将淮上打造成宜居宜业的蚌埠新城区高。

5.2.3规划内容

1、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升环境效益

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园区企业副产物交换利用,提升园区企业间循环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推进秸秆等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拓宽秸秆、“城市矿产”等资源回收利用渠道,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强能源、土地、水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缓解资源约束。

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水、工业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加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与金山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加快淮上区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立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把关园区项目的环保评估和监管,从源头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提倡低碳出行。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排污费征收稽查工作,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3、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魅力

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治理农田残膜等农业生产污染,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完善农村配套垃圾处理相关设施,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引导农村开展植树绿化活动,美化乡村环境。

4、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底前完成淮上区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开展土壤监测工作,区级基本形成土壤理化指标、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应急监测能力。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耕地、林草地和污染企业(含工业园区)及周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采矿区及周边、尾矿库及周边、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果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及污水灌溉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每年至少安排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区级全覆盖。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如下:

污染治理:沫河口污水厂二期管网、三污厂三期工程、曹老集和梅桥镇中心区域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

绿化亮化工程:护坡衬砌、绿化美化、泵站改造、桥涵配套、沿岸部分村庄移民迁建等项目。

生态环境保护:宁洛高速生态林项目、三汊河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金山湖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蚌埠双墩景区开发等项目。

5.3生态文明建设

1、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淮上区目前拥有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双墩遗址、双墩春秋墓,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

5-3  城市规划区内主要文物保护单位情况一览表

名称

位置

年代

概况

现状保护情况

规划要求

双墩遗址

双墩村北

春秋

高约5m,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

良好

应按国家要求,严格保护

双墩春秋墓

双墩村内

春秋

包括双墩一号春秋墓和双墩二号春秋墓,两墓相距80米

良好

应按照国家要求,严格保护

2、生态意识文明建设

生态意识作为人类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因此,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观念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意识文明的培育和建立,主要立足于以下两点: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感知程度。这些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原因、环境污染后果、环境保护措施、周围人群环境保护的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民间环保组织、环保人物和具体环境事件等。当前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基本态度是:重实际问题而轻人文教育,重直接问题轻间接问题,重整治轻预防,重政府组织引导轻民间自觉参与。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当前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主要集中在眼前的环境问题、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对长远的、广泛意义的环境保护问题的了解度和关注度低。

因此,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部门应采取更多可实施的、效果显著的、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

3、生态制度文明建设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制度文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制定较为完善的徐进生态文明制度。能够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际水平,能够体现促进经济-社会-人-自然和谐发展,制度规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准确而无歧义;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学习及遵守,公众熟悉并能主动执行这些制度规范,能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行为作斗争,具有较高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比较全面的贯彻执行。

4、生态行为文明建设

在淮上区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生活行为方式,从衣、食、住、行、用等36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行为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住宿宾馆时的床单换洗次数采用节能方式洗衣

食:减少粮食与畜产品浪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

住:节能装修农村住宅使用节能砖合理使用空调合理使用电风扇合理采暖农村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采用节能的公共照明方式

行:每月少开一天车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选购小排量汽车选购混合动力汽车科学用车,注意保养

用: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尽量少用电梯使用冰箱注意节能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合理使用电视机适时将电器断电合理用水采用节能方式做饭合理利用纸张

其他:减少使用过度包装物合理回收城市生活垃圾夜间及时熄灭户外景观灯在农村推广沼气积极参加全民植树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基本生态知识和环保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适度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与养成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与基层“绿色创建”。

5.4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淮上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文中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第六章              规划重点任务及目标可达性

6.1规划重点任务

6.1.1落实总量控制、实现减排目标

严格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力推动污染物减排,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提高环境准入条件,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发展规划要求的新建、扩建及改建项目,促进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坚持“三化”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并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的生态设计,推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收水范围及纳管企业,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水污染削减,加强集中供热,淘汰所有燃煤小锅炉,大吨位燃煤锅炉因地制宜采取高效的脱硫脱硝减排措施。所有窑炉及每小时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完成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完成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积极推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并推广示范工程,通过工程示范带动污染物减排。加强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提高减排监督管理效率;组织开展污染减排核查工作,加强预警督查,公开曝光违法违规问题。

6.1.2加强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根据《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淮上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淮上区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推动机动车污染防治、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五个方面。到2017年,淮上区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保持在80mg/m3以下。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以下方面严格控制:优化产业布局、严格项目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清理和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在建违规项目,充分发挥市场和节能环保倒逼机制,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2016年、2017年,结合淮上区产业发展实际,实施范围更广、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措施。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企业,依法吊销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到2017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降低20%)、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企业、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发展环保新兴产业。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2、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完成60%以上的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完成纺织印染、木业、化纤等行业的VOCs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通过整治,配套建成VOCs治理设施,污染物达标排放。

3、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从以下方面严格控制:全面整顿燃煤小锅炉(巩固“十二五”锅炉整治成果,按要求完成所有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其它城镇建成区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强化城市扬尘治理(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港口码头、物料堆场扬尘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建筑场所抑尘降尘措施。增加城市道路施工洒水频次,安装渣土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严格实施密闭运输,落实冲洗保洁措施。推行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城区基本实现机械化吸尘保洁作业。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制定餐饮服务业布局规划,合理布设餐饮经营点。严格新建餐饮服务经营项目环保要求,未经审批的非商用建筑内禁止建设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和单位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建立运行维护制度并正常运行。城市敏感区域严禁露天烧烤,推广无炭烧烤)。

4、推动机动车污染防治。从以下方面严格控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停车场建设,推广智能交通管理,提倡快速公交。2017年底前,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严格机动车环保管理(建成机动车排气检测站点,全面实行轻型机动车排气“工况法”检测,对排气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合格标志,不予核发车辆检验合格标志)。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措施,依法处罚违反限行规定的车辆。到2017年底,全部淘汰“黄标车”。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鼓励出租车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研究缩短公交车、出租车强制报废年限,开展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加大对公交车、货运车“冒黑烟”的整治力度,杜绝“冒黑烟”现象)。

5、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从以下方面严格控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洁净煤,提高原煤使用效率,禁止使用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加快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到2017年基本实现城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及主要乡镇管道供气)。抓好秸秆禁烧工作(禁止露天焚烧秸秆以及其他产生烟尘的物质。全面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

以外,还必须严格落实《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计划》、《安徽省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在工业领域开展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要求。积极开展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将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要内容。“十三五”前期,完成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开展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和石化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加强汽车维修露天喷涂污染控制。

6.1.3加强水环境治理,改善水质

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1、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对淝淮新河、北淝河等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流域污染源治理等项目,严禁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保护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确保良好水体水质和生态服务功能不降低。

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蚌埠市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编制淮上区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健全湿地用途管制制度,探索实行湿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

2、整治全区黑臭水体

到2018年,基本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逐步推进建成区以外的北淝河等较差水体的整治工作,实现水质好转。重点加强对梅桥二号沟、淝淮新河及北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质动态监测,尤其对怀远工业园及上游来水进入梅桥二号沟情况及时掌握,建立水体污染补偿机制。

3、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淮上区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健全湿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已侵占的要限期予以恢复。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加强重点饮用水源地生态建设,在水源保护区和三汊河湿地公园建设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

4、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

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按照区域、流域总量控制目标,结合水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兼顾技术经济水平,统筹确定控制单元内各企事业单位的总量控制额度。

5、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建制镇、乡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能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以上。

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新建城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并因地制宜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6、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

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积极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镇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加快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每季度开展一次61项水质指标监测,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109项水质全指标监测。建立水质定期公开制度。严格饮用水水源上游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建设和完善水源保护区道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实现备用水源与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制定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饮用水水源应急能力;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供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根据《淮上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意见》尽快落实禁养区养殖场的关停、整改工作、限养区内新建和改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需报经农业部门核准,并按核准的畜禽种类和规模建设。取缔限养区内违规建设的养殖场。限养区排污总量要逐年削减,2017年年底前区域内所有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卫生防护距离、排放的各类污染物浓度和总量达到相应的控制指标,治理未达标的养殖场三年内实现关停转迁。限养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场应采取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措施,有效削减排污总量,并采取措施,减轻恶臭气体等污染,不得扩大养殖规模。

7、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按照排查出的黑臭水体,编制淮上区黑臭水体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评议。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法,制定黑臭水体整治方案。2018年实现淮上区城市建成区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等。

8、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

2016年到2017年,进行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增加2万吨/日规模的污水处理能力,扩建后的污水处理厂总的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日。对沫河口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使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外排至三铺大沟淮河涵闸处。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新建城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并因地制宜推进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9、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对于养殖  (场〉  户相对集中,点多量少的养殖区域,推行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建 设,让养殖户进养殖小区,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防疫、统 一治污”的要求,做到畜禽粪尿等废弃物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利用,实现畜禽 排泄物资源化、生态化利用和无害化治理。至2020年规划完成 18个生态养殖场及生态养殖小区的建设工作。

突出农业生产在保护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在缺水及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推广微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试行退地减水,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大力发展经果林等生态绿色产业,推进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环水库周边的岗坡地、荒滩及贫瘠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构筑生态屏障和生态修复系统,大幅度地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等相结合。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25个。

10、加强河湖养殖区污染管控

进一步完善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功能规划,养殖面积不得超过水域面积30%;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强化养殖投入品的监管。

至规划期末,完成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集中养殖区风险,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11、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要依据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

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印染、染料、炼油、电镀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根据河流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区域环境准入条件,细化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

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并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新建、改建、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要严格控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

城市建成区内现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现有水域面积不得减少。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

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工业水循环利用。在大中型矿区内,利用矿井水等资源,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推动矿井水用于矿区补充水源和周边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鼓励造纸、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建设,在市政管网没有覆盖的区域和大型公共建筑地区,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根据中水用途确定出水标准。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还可回灌地下。尽快建立完善的与之配套的法规及管理体制、产业扶持政策、合理的收费价格体系以促进再生水回用跨越式发展。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垃圾焚烧、化工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应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12、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基本完成重要河道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积极推动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建设项目是否能够立项的刚性约束。

严控地下水超采。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制定重点地区地下水合理开采计划。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排查登记已建机井,2020年之前淮上区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

提高用水效率。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建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控制指标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定不同地区的节水标准,建立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到2020年,淮上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5%、30%以上。

抓好工业节水。按照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的鼓励和淘汰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执行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到2020 年,造纸、化工、食品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

加强城镇节水。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淮上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申报、建设工作,建立并完善海绵城市项目库。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到2020年,淮上区要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

科学保护水资源。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水量调度方案。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发挥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在濠河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河流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

13、加强管理制度

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2017年首批开展电厂和造纸企业申报,到2020年其他行业陆续开展。加强许可证管理。以改善水质、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2017年底前,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相关规定,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6.1.4制定详细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关于印发淮上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对区域土壤进行调查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

1、开启建设用地调查评估

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稀土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区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2、将淮上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建立调查评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区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不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应当进行土壤修复,未修复或修复后未达到新的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应的规划、供地、建设等审批手续。

3、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

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编制淮上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设施建设,从严监控综合利用和处置后产生的废渣去向,切实防止二次污染。清理整顿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四、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选择部分产粮(油)大镇和蔬菜产业重点镇开展试点。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力争到2020年,我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提高到4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6.1.5加强工业企业特别是园区的管理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牢牢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三市七县优惠政策、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的发展机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按照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等指标,以技术链接、设备投入、产业布局调整和企业生态重组等,形成产品独占性、结构性、低成本、高回报等优势,带动结构调整、集群建设与合理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中水回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加强对重点行业废弃物排放的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产品的再制造。

东部沫河口尽快实现与淮上新区老城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管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要向东延伸。着力推动淮上大道东延工程开工建设,重点产业沿淮上大道两侧,以力源港口、沫河口化工园、小城镇建设等为依托,与蚌埠工业园错位发展,做好退市进园企业等产业布局和分类,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打造成全新的产业发展板块,使其成为城市重点项目和新型产业的集聚区。

2、提高环保门槛,严格执行项目评审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各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把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关,以总量控制指标及区域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开展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突破环境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坚决淘汰“十五小”企业、“新五小”和“两高一资”项目,支持清洁生产项目。对前景较差的敏感项目慎批,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积极主动服务,协助提高环境管理质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确保“十三五”期间淮上区新开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以上。

3、强化工业污染排放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积极强化对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监督和管理工作,督促企业加强工业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和处置,规范废气、废水的排污口设置,确保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处置。同时,严格按照《噪声污染防治法》,对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工业企业,严格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者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应当提前7日报综合执法局审批,并提前2日向社会公布。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予以限产、限排,愈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

“十三五”期间重点强化对危险废弃物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及排放企业的监管。督促危险废弃物排放企业建立日监测制度,加强对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各环节的管理,严防对土壤和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明确要求使用和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单位采取有效预防和应急措施,确保危险化学品得到安全处理。建议在沫河口园区建立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

力争到2020年,淮上区工业污染源排污口规整率达到100%,并逐步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完善可行的应急预案体系。

4、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做强做优蚌埠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打造自主品牌。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手抓产业集聚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力争实现“园中有业、业中有量,量中有牌”,努力把蚌埠工业园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省级开发区。

5、严把环境准入门槛

落实产业政策,严把环境准入标准,对环境敏感地区、重点行业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守住排放总量,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值等量或减量置换。对于超总量、超浓度的企业严格进行控制,对有“三致”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禁止入园,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项目要根据生态环境的基础进行评价,危害大的严格控制引进。短期内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的园区严禁入驻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复杂、难以自行达标排放的项目入驻。所有引进的项目必须入园,根据生产需要,配套合理的、完善的污染处理措施,并确保达标排放。

6、严格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十三五”期间,加强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办法,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协调配合机制,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和环境敏感区域环境监察,积极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建设,依托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污染排放重点企业和重金属、化工、危险废物等行业监管,加强环境应急和环境安全管理,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放射源日常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源地环境动态管理,完善环境信访办理机制。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和防范风险控制,将环境风险突出、环境安全管理薄弱的中小企业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十三五”期间新开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执行率保持100%。严厉打击企业假环保、假治理行为,全面推动和完善数字监管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行政处罚公开平台、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平台建设,严防发生环境安全事故。

6.1.6开展城镇整治,改善城镇环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4〕32号)、《安徽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及淮上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乡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为目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卫生村镇创建活动,立足实际,循序渐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围绕“四改善、四美化、五治理”工作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得到净化、面貌得到美化、田园得到绿化、村庄街道得到亮化;农村生活垃圾、建筑立面、乱搭乱建、污水和沟塘等水体得到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特色景观旅游村。第一阶段(2015-2016年),主要进行编制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选择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第二阶段(2017-2020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淮上区农村环境普遍得到明显改善。

1、加强对淮上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淮上区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建设城镇污水管网,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和处置。加强对城镇区餐饮等服务业废水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餐饮业、沐浴服务业、机动车辆维修、保养清洗服务业、五金修配、加工、医疗机构、干洗店等服务业废水的排放监管,加强对乡镇养殖业废水的处理及监管。对擅自排放、倾倒或者交由非专业处置单位和个人收集、处理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处罚。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区域内水系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改善水系水质,提高城镇水环境质量。

2、加大重点城镇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优化区域布局,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完善城镇大气环境功能区,设立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取缔城镇区小的燃煤锅炉。重点加强建成区域范围工业和生活锅炉及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燃气、燃油、电等清洁能源,“十三五”期间全部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严格餐饮业选址及审批程序,强化新建餐饮项目建设监管,并对饮食服务行业的油烟污染实行限期治理,在饮食服务业大力推广环保型油烟净化装置,改善城镇空气质量。同时,强化对现有服务业单位的监管,对未采取相关环保措施或大气污染物未达标排放的,由环境保护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限期治理等处罚。

3、以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总体目标,以小岗村为学习对象,其他乡镇村参考小岗村进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积极开展有机垃圾堆肥处理,减少生活垃圾的同时增加其可利用性。加快建立并完善淮上区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

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监督管理,严禁以医疗垃圾为主的危险固废混入生活垃圾中,加大垃圾处理的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意义,在淮上区树立垃圾分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观念。力争到2020年淮上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4、采取综合措施,规范建筑施工行为,积极创建“绿色工地”。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工地现场周边应全部围挡,防止物料、渣土外泄,降低施工过程中扬尘的污染;施工现场的出入口道路应当硬化,并设置洗车平台,防止泥浆带出现场;严禁在建筑物内高空抛掷建筑垃圾,严禁在现场焚烧废弃物。同时,强化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加强机动车的尾气检测、维修保养和淘汰更新工作。

6.1.7推进农村环保,改善农村环境

1、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高效特色绿色农业。以调整农业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发展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同时,利用新技术积极完善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食品产销网络和管理体系。

全面落实农作物秸秆还田、生态回收利用等技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到4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专业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开展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为契机,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无公害、有机产品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及绿色产品比重达到90%以上。

2、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系统

提高垃圾收运能力。结合全国推广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重点乡镇、村民集中居住点建立户分类、村收集运输、乡镇处理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在村里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收容器,配备小型垃圾运输车,建立生活垃圾中转站,村、镇、区三级环卫作业队伍。做到镇有环卫管理站,村有垃圾收集、清运队,保证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有效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散乱的局面。

3、养殖场建设及污水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结合生态建设,按照“村容整洁、村庄绿化、制度健全、乡风文明”要求,积极探索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养殖业禁养、限养区的划分工作,落实散养户向规模化养殖场过渡,对污染严重的小养殖户实施限期治理、搬迁等,绝对落实好养殖场卫生防护距离;督促、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实施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建设沼气池工程和生物垫料法养殖技术,推行“猪--沼--菜(果、园)”、“养--沼--林”、“养--沼--渔”等生态循环模式;同时配套“三改”(改厕、改圈、改厨),把农业“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肥料、饲料),达到“三净”(家居净、庭院净、生产净),从而获得丰厚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形成生态和经济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

4、继续开展美好乡村、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及绿色社区的创建

各乡镇政府要围绕生态创建标准大力开展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环境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社会氛围,鼓励全民参与创建,通过生态创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共同营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6.1.8强化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1、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为确保淮上区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区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期间争取监察大队人员配备更加完善,健全环境监察规章制度、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环境执法监理人员行为。严格执行培训考核制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环境监察能力设备的配置,加强现场执法监督的能力,确保能够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环境监理任务。

2、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积极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参与环保系统组织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和补充环保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执法及监测能力和水平。同时,参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十三五”期间规划购置相关仪器装备,逐步实现标准化建设。完善大气、水污染源、噪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健全污染控制网络。建立淮上区环境监测站与蚌埠市环境监测站联动的应急监测网络。

3、环保应急能力建设完善

为保障淮上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和完善淮上区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包括监控调度、现场指挥、应急监测等应急响应系统。协调处理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结合淮上区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化装备,增强实验室快速测定分析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污染事故,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识别和及时的处置。

4、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环境信息化设备。建立软件系统平台,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地理信息系统,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建设区级在线监控网络。建设区环保信息网,加强信息的对外发布,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公开化。

5、环境宣教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宣教队伍建设,配备专职的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及人员,保证环境宣传教育经费的投入。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加大环境宣传力度。逐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环保部门、宣传部门积极配合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同时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

6.1.9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置必要的设备并加以演练,且纳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完善淮上区环境应急响应系统,成立由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队伍,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和协调,并具备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预警的应急响应能力。

2、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及排污许可证制度

为保证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防止偷排、漏排现象的发生,必须对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口进行实时监控。根据淮上区现状,“十三五”期间,需在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面实现突破。2017年底前,各类排污单位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开展自行监测或者委托第三方监测,落实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

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

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具备条件的乡镇及工业园区要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淮上区自2016年起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完善淮上区水资源环境统一监测管理平台,实现环保、水务、国土、规建等部门水质、水量监测数据共享。

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加强许可证管理。以改善水质、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至规划期末,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安徽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相关规定,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

3、危废固废网上申报、登记制度

“十三五”期间,淮上区环保部门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淮上区范围内危险固废的排查,设立网上申报、登记制度,对涉危化品企业、医院等单位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淮上区范围内危化品的安全、规范处置。

4、环保机构和环保能力建设

——强化淮上区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规范化建设淮上区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监测、监察、科研、信息、辐射监督管理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2020年底,环境保护队伍中科技人员比重占70%以上。

——建立、健全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立市、镇两级联通的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监察、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配置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规范化标准。

——完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以淮上区环境保护局为主、乡镇环境信息站为辅的环境信息网络体系,联通各级政府部门、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其它相关社会信息源。

6.1.10环境风险管控

淮上区管辖内有蚌埠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根据《蚌埠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环境风险管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环境风险源监控

管委会(基地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组织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对入园企业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对产生、使用、运输、储存环境风险源的数量和分布进行汇总,不定期的对高环境风险企业特别是安徽博远化工有限公司、安徽金马橡胶助剂有限公司、蚌埠鑫奥橡塑科技有限公司、蚌埠市簇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蚌埠市光达化工有限公司、安徽德诺化工有限公司、蚌埠市圣光化工有限公司、蚌埠市荆山精细助剂有限公司、安徽皖东树脂有限公司、安徽雪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鑫源气体有限公司、安徽润阳有机硅有限公司、安徽美克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油品燃气有限公司、蚌埠晶显宏发化工有限公司、蚌埠天益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海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家(包括但不限于)高环境风险企业的环境风险源的进行检查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每年不少于1次,列入重点环境风险源的企业应编制并上报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应定期对环境安全应急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环境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并上报。基地管委会联合高环境风险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各种环境风险假设、分析与评估,以不断完善高环境风险企业的“安全生产细则”和“环境应急预案”,要求每年不少于1次。

各个企业单位对可能涉及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进行风险评价,对评价出的重大危害因素编制具体的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控。重大危险源清单及管理措施按规定上报主管部门。对环境事件信息进行接收、统计分析,对预警信息进行监控。

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

(1)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落实监控措施。

(2)建立危险源台账、档案,定期上报备案。

(3)监督各个企业单位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按规定定期检测。

(4)监督各企业火灾报警器、可燃气体探头与计算机联网并定期校正。

(5)基地内重点关键部位设置摄像头监控。

(6)基地内安监部门、主管部门联合各个企业单位进行对危险源定期安全检查,台风汛期前实施专项检查,查“三违”,查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7)基地和各企业制订日常点检表,专人巡检,作好点检记录,并存档。

2、园区应急监控

基地管委会及相应主管部门应对企业的高环境风险源的监控措施进行逐一排查,对高环境风险的企业应强制其加强风险监控平台建设及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尤其对企业罐区和生产区的气体、液体泄漏报警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基地内安监和环保部门应对企业的应急措施和应急设施及物资的储备、企业事故池、消防设施等进行定期验收和检查,避免在突发环境事件时因应急措施失效而导致无法及时控制和处置。

3、严格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

完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及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制定有毒有害化学品淘汰清单,依法淘汰高毒、难降解、高环境危害的化学品。更新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清单,限制生产和使用高环境风险化学品。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将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作为化学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特征污染物类重点防控化学品排放评估。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严格落实防护距离、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设施建设、运行、监测等相关要求。加强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和风险防控的集中管理。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

加强化学品风险防控。合理布局危险化学品行业,在环境敏感区域内划定的特征污染物类重点防控化学品限排区域,一律不得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项目。强化对现有化工企业、化工集中区等重大风险源的排查,加强化学品风险区域的环境管理;加强现有化工企业的升级改造,完善化工企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强化相关设施和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废弃物污染场地的管理与处置,推进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处理能力建设。

4、推进固体废物安全处理处置

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落实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确定重点监管的危险废物清单,加强危险废物产生单元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逐步建立全市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处置的全过程信息化视频监控系统。结合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的合理配置,逐步推进危险废物安全收集、处置工作的社会化。对企业自建的利用处置设施进行排查、评估,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控制危险废物填埋量,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覆盖到乡镇卫生院。

加大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的优惠政策,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开发,加强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和化工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电子垃圾收集体系及综合处置设施建设。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完善集中处理体系。注重选址的科学合理,进一步规范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设施运行监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处置问题。到2020年,全区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村庄生活垃圾问题基本得到治理。

 

 

6.2规划指标可达性分析

6.2.1环境质量指标可达性分析

(1)环境空气

根据例行监测,淮上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细颗粒物的总体年均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年均值浓度限值。

规划实施后,通过对区域燃煤小锅炉的整治,沫河口工业园的集中供热工程的实施,以及燃气管网的铺设,并逐步落实清洁能源的替代工作,根据沫河口工业园规划,新入驻企业将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作为燃料,从而进一步降低区域企业排污对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 的影响。开展VOCs排放控制:通过重点行业实施泄露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开停工过程控制定减排措施,使重点企业VOCs排放量下降。

因此,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49μg/m3的目标是可达的。

(2)地表水环境

根据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结果,淮河干流淮上区段4个监测断面2011~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反映的水体质量较好,2011~2015年水质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

十三五期间,通过对现状河道—王小沟、淝淮新河、中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并对蚌埠闸行洪道和淮北大堤外滩地蚌埠闸湿地公园至吴小街排涝泵站段进行清粪污、清垃圾、清违建、清乱象等治理工作;水生态恢复包括岸线整治和生态护堤、整修绿化外护堤地平台等工程的实施,河道水质与水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规模的扩建,乡镇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也将进一步完善城镇二级污水管网,区域污水收集处理率将进一步提高。

此外,对于沫河口工业园和蚌埠工业园,通过对现有高水耗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并予以整改,确保引进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至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限制高耗水项目入区,鼓励废企业实施中水回用措施,减少废水排放等措施,可确保满足区域总量控制要求。

因此,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不降低,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的目标基本可达。

6.2.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可达性分析

十三五期间,淮上区通过对沫河口园区实现集中供热,严格按照《淮上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关于印发淮上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淮政办〔2015〕33号文件要求,通过完成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清单编制工作。开展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和石化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加强汽车维修露天喷涂污染控制等,并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扩建,污水纳管率的进一步提高,可以确保十三五期间能完成完成安徽省和蚌埠市下达的总量任务。

6.2.3生态目标可达性分析

目前淮上区森林覆盖率现状未3%,在本次重点工程中安排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中均把提高绿化率、苗木培育、植被绿化等作为重点实施方案,以确保“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指标要求。综上分析,生态目标可以实现。

 


第七章              规划重点工程与概算

7.1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

规划期间淮上区区域环境安全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共20项(其中政府投资类项目12项,企业投资类项目8项),共计投资141054万元。分为五大类,包括环境质量改善项目、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转型升级及循环经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能力建设项目。详见表7.1-1和表7.1-2。


7.1-1  淮上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估算表(政府投资)

序号

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

地点

总投资

(万元)

建设

年限

责任单位

作用与效益

一、环境质量改善

(一)水环境质量改善项目

1

王小沟、淝淮新河、中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清淤疏浚、综合环境提升改造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

淮上区

50000

2016-2020

蚌埠河北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综合治理及周边居民,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

淮河外滩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起点龙子河口,重点蚌埠闸行洪道,治理长度约12km;淮北大堤外滩地蚌埠闸湿地公园至吴小街排涝泵站段,治理长度13km。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恢复。水污染防治主要是清粪污、清垃圾、清违建、清乱象;水生态恢复包括岸线整治和生态护堤、整修绿化外护堤地平台、完善平台群众健身场所建设。

淮上区

2000

2016-2018

蚌埠市水利局

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3

市区河湖环境整治工程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淮河沟通工程、三铺大沟和沫冲引河环境治理

蚌埠市

5000

2016-2020

市水利局、市规划局

 

4

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

禁养区内的7家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

淮上区

/

2016-2017

淮上区政府

 

5

安徽省龙晨肥业有限公司搬迁项目

位于城区,实施搬迁入园

沫河口工业园

/

2016

区经发委

 

6

蚌埠市小蚌埠镇华能无水柠檬酸厂搬迁项目

位于城区,实施搬迁入园

沫河口工业园

/

2016

区经发委

 

7

加油站防渗工程

三星、吴小街、曹老集、桥北等全区加油站进行防渗处理

淮上区

150

2017-2019

区商务外事局

 

(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项目

1

安徽丰原明胶有限公司、安徽省龙晨肥业有限公司和蚌埠市小蚌埠镇华能无水柠檬酸厂原厂区场地土壤修复项目

安徽丰原明胶有限公司、安徽省龙晨肥业有限公司和蚌埠市小蚌埠镇华能无水柠檬酸厂搬迁后留存的受污染地块进行污染调查评估后开展土壤修复,恢复其土地功能

淮上区

/

2016-2020

淮上区环境保护局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

乡镇等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新建5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设施

淮上区5个镇区

2500

2016-2020

区政府

项目建成后,减少排至水体的污染物量,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

美好乡村环境整治项目

美好乡村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套

8个美好乡村

320

2016-2020

区政府

 

三、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一)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1

执法系统建设

执法系统建设(软件支持系统和硬件装备)、环境应急装备等

淮上区区

100

2016-2018

区环保局

 

(二)环境信息、宣教及科研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1

宣教设备

购置宣教设备、资料

淮上区区

10

2016-2018

区环保局

 

表7.1-2  淮上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估算表(企业投资)

序号

名称

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

地点

总投资

(万元)

建设

年限

责任单位

作用与效益

一、环境质量改善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项目

1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有限公司沫河口工业园热电联产项目

建设规模为4炉3机(4×260)t/h+(3×25)MW,投资67674.1万元,年发电量60000万度,年供电量47221.6万度,年供热1078万GJ

沫河口

67674

2016-2018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有限公司

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年平均利润2896万元

2

燃煤锅炉改天然气(生物质)锅炉项目

燃煤锅炉改造为燃天然气锅炉或燃生物质锅炉

淮上区

/

2016-2020

燃煤锅炉企业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

1

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扩建废水处理能力2.5万吨/天,配套建设管网工程

淮上区

9800

2016-2020

市第三污水处理厂

 

2

沫河口污水处理厂

扩建工程

扩建废水处理能力3万吨/天,

配套建设管网工程

沫河口镇

2000

2018-2020

沫河口污水处理厂

 

3

城市燃气利用工程

天然气中、高压管道工程及加气站建设工程

淮上区

1500

2016-2017

新奥燃气公司

 

三、转型升级及循环经济发展

1

中粮生化(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迁建配套污染治理设施

企业迁建配套废水污染治理设施、沼气利用工程

沫河口精细化工园区

/

2016-2018

中粮生化(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2

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迁建配套污染治理设施

企业迁建配套废水处理设施,脱硫脱硝除尘、除VOC等废气污染治理设施、高浓度废液和固体废物焚烧炉

沫河口精细化工园区

/

2016-2018

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

安徽天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迁建配套污染治理设施

企业迁建配套废水、废气污染治理设施

沫河口精细化工园区

/

2016-2018

安徽天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2资金来源与可达性分析

7.2.1资金来源

资金的筹措坚持“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政府负责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施运行费用由排污者自行负担,排污费优先用于相应工业治理项目,使用银行贷款的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必须安排排污费配套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地方为主,各有关部门在企业争取贷款、利用外资和经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7.2.2资金来源的可行性分析

 “十三五”期间淮上区环保重点项目是解决淮上区突出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较为适应。从资金来源渠道上,项目单位自筹部分符合现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财政拨款部分由政府环保补助资金支持,积极申请中央、省政府环保补助;申请国内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及政府贷款、赠款的幅度大体高于“十三五”同期水平。因此,通过各级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筹集工程计划所需的资金是能够达到的。

7.3效益分析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后,淮上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80%以上,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将达到100%;城镇污水总处理规模稳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以上,沫河口工业区、沫河口精细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100%;基本消除医疗废物污染;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恢复,城区和农村环境逐步改善;环境监测、监察等环境监管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实现环境保护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促进环保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八章              规划保障措施

8.1组织与机制保障措施

8.1.1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协调工作机制;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不定期进行专项监督调查,及时解决“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根据规划目标和具体安排,淮上区人民政府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各个环节打分,及时发现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而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8.1.2机制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政府综合决策的体制机制

在制定“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经济增长之间实行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特别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明确“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并提出细化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具体解决方案;二是“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资金纳入政府预算及核算体系,保证资金参与财政收支供需平衡,确保投资规模和优惠政策的落实。

2、建立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充制度

对开采自然矿产资源的企业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生态补偿基金;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不同的项目或企业,通过认定和管理,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制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的相关制度,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的经济鼓励政策。

3、加强宣传教育,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淮上区广播电视台、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络等媒体宣传渠道,通过出版物、公益性广告、展览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教育部门将生态环境理念和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2)引导公众互动。结合“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公众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采用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新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在政府部门、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农村等广泛开展各种培训,与群众形成良好互动。

8.2政策保障措施

1、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持

设立“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引导专项基金。加大包括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内容的政府投入,形成一套完善的财政引导鼓励机制。

2、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努力搭建金融支持“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配套的金融政策,协调解决推进“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中的重点工程投融资问题。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对重点工程给予支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于先进环保设备制造、环保信息、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等方面项目。配合推进绿色信贷开展工作,实行“环保、节能一票否决”,从资金链源头进行引导。

8.3提高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的水平

8.3.1推动环境保护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完善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各执法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制度,统一执法尺度,相互协作,互通信息,联合行动。

强化环境违法案件向司法机关移送的力度,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的长效机制,防止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保护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确保环境保护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对重大污染案件采取提前介入、先予执行等措施,强化强制执行手段,确保环保执法到位。

8.3.2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对挂牌督办的企业、重大环境案件进行环保后督查。重点监管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和化工、医药等行业,及时解决环境污染投诉。

对擅自建设污染严重的项目、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擅自停运或不正常运行污染处理设施等违法行为的,一律予以严厉打击。

重点污染源均应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环保部门的监控中心联网。

8.4提高环境保护技术支持力度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依靠科技进步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附件六 生态功能区划

 

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技术审查意见

 

2017421日,淮上区政府在淮上区主持召开了《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及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技术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区环保局、财政局、农林委、水利局、交通局、住建委、经发委、国土分局、规划分局,南京科泓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共24人。会议邀请5名专家组成技术审查小组(名单附后)。与会代表在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汇报后,经过认真讨论,审查小组形成如下审查意见:

一、规划对淮上区的环境质量现状、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上区“十三五”的规划环境保护目标及重点工程项目。

审查认为,规划框架较完整,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可用于指导淮上区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二、建议进一步补充完善以下内容:

1细化并完善淮上区“十二五”环境保护回顾分析。结合国家及省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各专项规划要求,补充淮上区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区划,细化并完善相关规划内容。规范相关图件。

2结合淮上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并完善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细化并核实规划年限的指标体系一览表,补充各指标可达性分析。

3、结合淮上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资料,完善区域污染物预测分析。细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4、补充淮上区环境风险管控要求。完善淮上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估算表。

 

 

2017421

 

 

 

 

 

 

 

 

 

 

 

 

 

 

 

 

 

 

 

 

 

 

 

 

 

 

 

 

 

 

 

 

 

 



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修改清单

审查意见

原报告内容

修改内容

第1大条:细化并完善淮上区“十二五”环境保护回顾分析。结合国家及省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各专项规划要求,补充淮上区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区划,细化并完善相关规划内容。规范相关图件。

1.1:化并完善淮上区“十二五”环境保护回顾分析

原报告十二五环保回顾分析有错误

3.1章节已重新梳理了淮上区“十二五”期间的环保成果,具体见报告14-19页

1.2:结合国家及省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各专项规划要求,补充淮上区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区划,细化并完善相关规划内容

原报告未根据《蚌埠市十三五环保规划》要求进行分析

4.2章节已根据上位规划(蚌埠市“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要求,重新核实了淮上区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功能区划,具体见报告P45-49页

1.3:规范相关图件

原报告图件不规范

已重新完善了图件具体见附图1至附图6

第2大条:结合淮上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并完善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细化并核实规划年限的指标体系一览表,补充各指标可达性分析

2.1::结合淮上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并完善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细化并核实规划年限的指标体系一览表

原报告规划指标不正确

4.2章节已根据上位规划(蚌埠市“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重新核实了淮上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具体见报告P43-44页

2.2:补充各指标可达性分析

原报告未分析指标可达性分析

6.2章节补充了规划指标可达性分析,分别从环境质量指标可达性分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可达性分析和生态目标可达性分析进行阐述,具体见报告P87-89

第3大条:结合淮上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资料,完善区域污染物预测分析。细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3.1:结合淮上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资料,完善区域污染物预测分析

原报告现状统计有误

重新核实了十二五期间的污染物排放量,见报告P19-26页

在此基础上,重新预测了十三五污染物排放量,见报告P27-28页。

3.2:细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原报告未将VOCs和PM10列入总量指标

已补充VOCs和PM10总量因子,见报告P45页总量指标章节

第4大条:补充淮上区环境风险管控要求。完善淮上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估算表

4.1:补充淮上区环境风险管控要求

原报告未提出淮上区风险管控要求

在6.1.10章节,已补充淮上区风险管控要求,主要针对蚌埠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从环境风险源监控、园区应急监控、严格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和推进固体废物安全处理处置几个方面提出要求,具体见报告P83-P86页。

4.2:完善淮上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估算表

原报告重点工程没有分政府和企业单独给出,且投资额估算不对

第7.1章节已重新核实了“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和投资估算表,分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分别列出“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并重新估算了投资额,具体见报告P90-94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