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淮上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1-20 18:03 来源:淮上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九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区上下在攻坚克难中奋力前行、勇创辉煌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增长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容应对金融危机、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种挑战,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区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开启了“十二五”发展的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功能定位,以发展树形象,以发展聚人心,新区在艰难中阔步前行,成为全市跨越发展的新亮点。面对新区初立、百业待举的艰难局面,面对全市人民加快新区发展的期望和重托,我们立足区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准确把握阶段性发展特征,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市建设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条符合淮上发展实际的新路子,全区上下风清气正、心齐劲足,新区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被全市内外一致看好。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找准关键环节,狠抓项目、招商和投入不动摇,新区实现了由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全区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2007年、2008年、2010年先后三年被评为“全市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2.39亿元,是五年前的1.96倍。2011年,一、二、三产分别达到3.43亿元、23.5亿元、5.46亿元,是五年前的1.45倍、2.92倍、2.98倍。财政收入连续突破2亿、3亿大关达到4.06亿元,是五年前的2.5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每年实施超千万元大项目150个以上,2011年实施项目290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五年累计投资218.4亿元,年均增幅40%以上。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先后引进中国医药控股集团、中国城建集团两大央企和中国环保、特步、深农批三大上市公司,五年累计引资183.4亿元,年均增幅37.6%。工业园区从小到大,建成区发展到7.2平方公里,入园投产企业105家,实现产值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9家,纺织服装、环保设备、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配件等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商贸物流园区从无到有,通成国贸广场、红星美凯龙等7个项目投入运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通成城市综合体、皖北钢材市场等5个投资超亿元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园区交易额突破40亿元,蚌埠第三大商圈规模初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产量连续八年增产,设施蔬菜和养殖基地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增幅加快,2011年底达到6600元,位居全市先进行列,梅桥乡裔湾、淮丰、小蚌埠卢小庙等3个村在全市率先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
   ——五年来,我们始终抓住城市建设这条主线,把完善功能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区在一片农田上发展到10平方公里建成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30多亿元,其中2011年11.53亿元,增长18%。先后完成解放北路、朝阳北路、淮上大道(解放路桥至工业园区段)等3条主干道路拓宽改造,建成通车双墩路等28条道路,初步形成“三纵三横” [1]路网体系。城市规划区开通自来水、天然气,新建(改造)淮上大道等9条高压输电线路和12条主干道弱电线路,大庆路淮河大桥、101省道拓宽改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通成和双墩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营。五年累计拆除棚户区、城中村近百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135万平方米,建成安置小区71万平方米,交付安置房9187套。丽景天成一期、金地苑、陶然北岸等49万平方米商住小区建成,上河时代、丽景天成二期、通成铭苑等72万平方米楼盘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等工作位居全市前列,2010年被评为“全市城市大建设先进县区”。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北淝河大型泵站项目4个,建成梅桥吴台排涝枢纽,新(修)建桥涵闸1562座,改善除涝面积6.4万亩,完成3万亩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6.54万农村人口用上安全放心水。新建农村公路180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推动“两桥”取消收费,开通3条城市公交线路和4条乡镇公交专线,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五年共实施民生工程33项,累计投入资金6.03亿元。校安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在全市率先消除D类危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成功创建曹老集中心小学、后场小学、淮上实验小学等3所市级特色小学。青少年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先实施,参合率逐年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建淮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老集门诊综合楼和5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改(扩)建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4所乡镇卫生院,市中医院(区人民医院)开工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逐年上升,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计生工作先进县区”,2010年被评为皖北首家“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五年新增就业9019人,安置退役士兵146名。3.2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5187名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4525名失地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746人得到医疗救助,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9000余万元。启动大社区建设,成功创建2个市级示范社区。文化设施实现镇、村全覆盖,建成4个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和54个“农家书屋”。严格执行开门接访、领导包案等制度,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区”,2010年被评为“全省信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基本建立,“五五”普法和“平安淮上”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区”。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矛盾有效化解,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对新区发展的认同感、支持度普遍增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把依法执政与执政为民结合起来,着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行政能力明显提升。加强依法行政,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坚持民主决策,重大事项主动征求各方意见,重大决策会议集体研究。规范行政许可权限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推进公正执法。推行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公。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创建“中国?淮上”网站,畅通区长信箱、政风行风热线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坚持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主动加强与政协联系,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570件,办结率达100%。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百人千户大走访”、“创先争优”、“蚌埠崛起,淮上先行,我该怎么办”等系列活动,推动行政服务便民高效。加强目标管理和政务督查,强化行政执行力。认真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审计、监察、环保、法制、统计、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档案、工商、人防、质监、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防震减灾、消防、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艰辛探索与发展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作为一切工作的先导,注重把上级的决策部署、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与淮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解放思想落实到发展目标制定上和具体行动中,落实到发展资金、土地资源的运作上,敢于冲破体制机制障碍,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淮上区经济社会大发展。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五年来,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立足自身优势,将项目、招商和投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凝心聚力打造“两园”载体,千方百计推进一大批工业、商贸、城建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狠抓落实,强化发展责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五年来,我们大力倡导敢于负责、狠抓落实的精神,不断增强机关公务人员执行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面对困难和问题敢于担当、敢于亮剑,走出了一个个困境,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
   必须突出改善民生,凝聚发展力量。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的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服务群众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人民群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形成淮上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遇到的困难出乎预期,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来,在淮上这片热土上,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同志们坚实的脚印。我们共同体味了创业的艰辛,分享着收获的喜悦,也一起谱写了淮上区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解信任、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勤奋努力的淮上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淮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家和其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规模较小,工业支柱还不强、产业链还不完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城市建设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公务人员执行力还需提高;社会深层次矛盾日渐凸显,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亟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重点
   未来五年,是淮上区思想大解放、城市大建设、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淮上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市委、市政府赋予淮上区新的使命,提出了加快淮上新区板块发展战略,为我们今后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几年建设发展,我区交通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彰显,承接优质要素资源和发展现代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广大干群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和自信心空前提高,全区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直面应对各种挑战,全力破解各类难题,就一定能够开创淮上发展新局面。
   按照区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定位,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城乡一体化、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努力把淮上区建设成为跨河发展新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产业承载区和城乡一体示范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打造“百亿淮上,十亿财政”,实现新的“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迈入皖北地区先进行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7%以上。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8%。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城市规划区路网、给排水、绿化亮化全面建成,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100%。
   ——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农民人均收入整区超万元,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8.5‰以内,低生育水平更加稳定。
   今后五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同步“一河两岸”,打造跨河发展新城区。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争取利用五年时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建成区面积达到26平方公里,区域人口达到25万人,着力在淮河北岸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城区。
   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广阔的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突出强化淮上区作为蚌埠辐射皖北的“北大门”的区位意识,积极推动扩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区。加快推进中环线建设,打通双墩路,建成大庆路淮河大桥,推动延安路桥早日开工,完成城区主干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建成“四纵五横”[2]主干路网,构建循环快捷交通网络。完成3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水、电、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沿淮滨河路及城市景观带建设,保护开发北淝河和三汊河湿地生态资源,做好水文章,建设水、岸、线相融,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绿色新区。
   更加突出规划先行,凡城市重要区域、关键节点的大型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注重聘请国内外一流机构和专家进行规划方案和建筑方案设计。城市景观、沿街立面、建筑色彩、亮化设施进行统一设计,展现双墩文化内涵,彰显淮上特色。更加注重精品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代表性的城市名片,让一个个规划变成一幅幅美景。
   (二)建设“三大板块”,打造城市功能拓展区。围绕“职业教育、生态休闲、滨河生活”三大功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以蚌埠职教园区为主的职教板块,以双墩文化遗址、三汊河湿地、北淝河观光农业为主的休闲旅游板块,和“两桥”之间的地产板块,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三大板块”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拓展区域。
   加快职教产业园区建设,争取引进职教学校10家以上,形成南有“大学城”、北有“职教城”的新格局。大力整合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南师大开展广泛合作,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打造淮上教育品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学前教育,力争实现每个乡镇1所以上公办幼儿园。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推动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落地。保护开发双墩遗址公园和三汊河湿地,加快与周边旅游景观对接连线。依托万亩莲藕基地、养殖基地等特色农业基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增强现代农业的生态体验和休闲观光功能,将淮上区打造成蚌埠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发一批房地产项目,以高性价比吸引周边地区群众到新区安家落户。以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建成明珠广场[3]、文化馆、图书馆、市中医院(区人民医院),积极引进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大型批发零售企业或著名连锁企业及品牌餐饮业入驻淮上。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休闲购物等生活配套,为投资创业者和老百姓构建一个温馨居住家园。
   (三)坚持“双轮驱动”,打造重点产业承载区。以“两园”为载体,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尽快把我区建设成为皖北乃至全省的经济强区。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加快园区扩区和建设步伐,开发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蚌埠领先、皖北一流的工业集中区。加快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引进上中下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围绕打造“百亿元企业、千亿元园区”目标,实施5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力争到2016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家,园区产值达300亿元。加快园区配套,着力完善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严格按照各园区产业定位把好项目准入关,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目标,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创建省级服务业综合示范区,建成蚌埠第一大商圈。制定完善商贸物流园区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园区向北扩区发展。围绕商贸物流园区“八大业态”[4],建设集物流加工、专业市场、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商贸物流园区,力争2016年末商贸物流园区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运营企业30家,市场年交易额超200亿元。
   (四)突破“二元结构”,打造城乡一体示范区。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示范区、精品区。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集中,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蔬菜、养殖、良种繁育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万亩蔬菜基地、万亩莲藕基地及以八大集、卫食园为龙头的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继续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工程。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建立农村排灌除涝体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农村土地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从功能定位、区域布局、产业支撑和建筑风格着手,全面推进曹老集、梅桥小城镇建设,力争建成16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整、生态良好的居民新区,争取曹老集和梅桥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突出服务功能,完善小城镇设施配套,增强小城镇辐射吸纳能力。加强农村道路管护,全面实施县乡道路提升改造、危桥改造和通村道路改造工程。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全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面貌,让农村与城市一样令人向往。
   三、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城市大建设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5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亿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增长12%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在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升级提速增量。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把工业园区作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大项目、建大园区,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年底园区工业投资达50亿元,实现产值80亿元。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力促盛世光电玻璃产业园、今上导电膜玻璃等新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安徽环保设备基地、特步(安徽)产业园、中国环保总部经济区、洪森冷拔管等在建项目,扶持力达机械、联友压力容器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年新培育超亿元工业企业5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以上。加快龙华路(向西延伸段)等道路建设,基本完成15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全民创业和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建立招商项目综合评估机制,提高入园项目质量。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商贸物流园区扩区规划,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成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和皖北钢材市场一期工程,推动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二期、皖北钢材市场二期、通成城市综合体、五金机电城等项目建设,争取蚌埠国际商贸城、国购广场、华润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落地,力争园区全年投资15亿元以上,建成运营项目9个以上。围绕 “八大业态”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积极协助通成国贸广场、路桥批发市场开展二次招商,力争全年园区引进资金18亿元,市场交易额50亿元以上。
   (二)在更高品位建设新型城区,提升形象彰显特色。
   突出城市规划引领。启动曹老集、梅桥两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八大规划”[5]修编。启动淮上大道、解放北路、朝阳北路提升改造工程,协助做好蚌固路改造,开工建设盛中路[6]等16条道路,完成淮上大道(西段)等6条道路绿化亮化。建立垃圾转运中心,启动建设五源码头,加快推进小蚌埠公交枢纽站、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业园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实施淝南路县道提升改造工程,启动清河桥、小台桥和胡口桥等3座危桥改造工程,建成淝淮新河双墩路桥、龙华路桥。
   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加大控违拆违力度,基本完成沿淮上大道两侧、“两桥”之间区域拆迁。加快果园新村配建公租房建设,完成梨花园等7个续建项目,启动荷花园三期等4个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安置房建设100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推动丽景天成、陶然北岸、上河时代等商业楼盘建设,力争全年开工房地产项目70万平方米。
   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动双墩遗址开发项目尽快落地,规划建设以三汊河湿地、万亩莲藕基地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健全城市网格化[7]、精细化、数字化和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市场秩序监管。注重市民素质教育,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巩固扩大文明创建成果。
   (三)在更深领域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后劲。
   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园区定位,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集聚效应高、产业带动强的基地型项目,力争全年引进市外资金90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积极推动在谈项目落地,力争庄讯环保、九牧王、富安娜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继续充实完善项目库,确保年内储备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狠抓项目落地,力争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80个,完成投资115亿元以上。加强项目调度和管理,强化重大项目区领导联系制度。严厉打击各类阻碍项目建设的不法行为,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性投资项目质量监管力度。
   多层次拓宽融资领域。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争取城市保障性住房、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深化银政、银企合作,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发展,力争全年融资10亿元以上。
   (四)在更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激活城乡一体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梅桥中部、吴小街东部、曹老集东部蔬菜基地建设,新增棚室面积4000亩。加快以八大集、卫食园为龙头的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年出栏生猪10万头、家禽1200万只。加快曹老集万亩莲藕基地建设,争取全区生产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扶持八大集种猪、卫食园家禽等企业扩大规模,力争年内培育亿元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2家以上。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力争年内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大力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工程,力争全年新增2个万元村。
   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兴修,争取完成土石方40万方。推进北淝河治理项目,完成曹老集圩、太平圩堤防加固,启动梅桥圩堤加固和吴小街排涝站迁建工程,建成沿淮小蚌埠新泵站。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1.5万人年度任务。加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投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1800亩造林任务。提高“三沼”[8]综合利用效益,新建农村沼气池1000口。
   全面启动曹老集、梅桥小城镇建设。建设路东等4个集镇安置小区,启动淝光、曹郢增减挂钩项目,完成周集等6个土地整治项目,复垦拆旧区面积1738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70亩,力争全年组织申报南郢村、杜陈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个共1000亩。
   (五)在更广范围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狠抓教育质量管理。加快推进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建设,启动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艺职业美术学院迁(扩)建工程。强化学前教育管理,规范民间办学行为。迁建蚌埠八中、吴安小学,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管理,启动区综合档案馆建设工作。
   提高“五大保险”[9]覆盖面,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中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保健所、卫监所、急救中心和梅桥乡卫生院建设,争取实施区疾控中心和吴小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加大新农合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监管力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围绕“四新”[10]创建,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推行诚信计生,巩固国优成果。
   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着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大力开展法律援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大力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推进“法治淮上”建设。加快“平安淮上”数字化防控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平安县区”。高度重视校车安全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全力维护中小学生人身安全。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六)在更高起点加强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牢固树立争创一流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立足淮上实际,在发展定位上瞄准一流不动摇,跳出淮上看淮上,面向全市比发展,放眼全省定坐标,用突破性的思路,开放性的视野,强力推进发展。
   强化公务人员执行力。健全衡量科学发展的目标考核机制,形成工作有抓手、绩效有评估、过失必追究的运行体系。改进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坚持立说立行,对决定的事情、承诺的事项一抓到底,全力破解发展难题。
   全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功夫下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精简会议,转变文风。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公开,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公开办事程序与时限,努力打造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政务环境最优区,为跨越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切实保证权力规范运行。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真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完善议事机构,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在用地、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和重要财政支出等关键环节上坚持集体研究。坚决反对奢侈挥霍,恪守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今天的淮上,已迈上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全区20万人民的热切期盼。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措施,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共同创造淮上区更加辉煌壮丽的明天!



——注 释——
[1]“三纵三横”指解放北路、朝阳北路、大庆北路、淮上大道、双墩路、龙华路,是新区成立之初的路网建设目标。
[2] “四纵五横”指解放北路、朝阳北路、大庆北路、延安北路、滨河路、淮上大道、双墩路、龙华路、中环线,是我区“十二五”路网建设目标。
[3] “明珠广场”指区政府正南面占地约450亩正在规划建设的集商业、社区服务和高层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该广场东至政府东路、南面滨河路、西临政府西路、北至淮上大道。
[4] “八大业态”指家居建材、农副产品、钢材石材、农资农机、医疗设备、仓储物流、五金机电、零售服务等8个市场业态。
[5] “八大规划”指职教园区规划、淮河北岸景观规划、三汊河双墩景区规划、工业园区扩区规划、商贸物流园区扩区规划、城乡一体发展规划、蚌埠市北出口建设规划、淮河北岸商业圈总体规划。
[6] “盛中路”指原吴中路。
[7] “网格化”管理模式指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
[8] “三沼”指沼气、沼液、沼渣。
[9] “五大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种保险。
[10]  “四新”指“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家庭、建设新农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