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淮上区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3-01-02 18:03 来源:淮上区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区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9亿元,增长18%,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5.5%、22%、12%;实现财政总收入5.15亿元,增长2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增长40.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增长18.7%。
   ——工业经济逆势攀升,园区发展后劲增强。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300家,实现产值140亿元,增长47%。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60家,新增12家,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增长28%。完成规上企业研发投入2200万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纺织服装、环保设备、机械制造和汽车配件等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盛世光电、今上导电膜、联友压力容器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电子信息、生物质、食品加工等产业逐步延伸,园区发展后劲增强,累计入驻企业145家,新增18家,其中当年投产企业15家,总投产企业达128家,实现产值125亿元,增长51.7%,占全区企业经济总量的89%。天球电子、金骑仕箱包和淮丰农机等7家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粮食总产9.7万吨,增长13.82%。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新增蔬菜标准化棚室面积4000亩以上,新增百亩以上规模生产大户13家。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3个,新增面积5.4万平方米。新增良种繁育面积2.7万亩,规模较上年翻一番。新增花卉生产企业2家,新增花卉基地600亩。新增农民合作社6家,全区50%以上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工程创建成果扩大,小蚌埠镇王小沟村、梅桥乡大岗村跃入人均收入超万元村行列。积极参与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植树造林1977亩。土地整治和流转工作推进迅速,全年累计整理土地2.48万亩,复垦土地622亩,新增耕地开发500亩,流转土地1.45万亩。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950万元,新(改)建中小型泵站6座,完成小蚌埠排涝站扩建,开工建设吴小街排涝枢纽和城区水系应急调整处理工程,加固北淝河防洪堤31.28公里,新建桥涵闸610座,改善除涝灌溉面积4万亩。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清河、淝北等10个村列入明年首批创建试点。全年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4.7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6.2亿元。
   ——三产发展步伐加快,商贸物流活力彰显。全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29亿元,增长11%。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房屋销售面积达40万平方米,销售量居全市第一。怡康外滩花园、上河时代建设进度加快,陶然北岸二期、丽景天成二期部分建成并交付使用,通成紫都铭苑、华苑和星河世纪城开工建设。商贸物流园区发展势头喜人,共引进项目18个,建成投产9个,当年完成投资12亿元。皖北农机配件市场、皖北农机市场和天润商务大厦等项目年内竣工投入运营,通成城市综合体、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皖北钢材市场等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00亿元的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和投资10.8亿元的蚌埠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大市场项目相继开工。园区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实现交易额达60亿元,年内有望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带动势头强劲。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全区招商引资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全年新引进项目32个,实际到位内资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041万美元。全年新开工超亿元以上大项目7个,成功签约安徽国购广场、天津宝岛等亿元以上项目19个,协议资金570亿元。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1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3个。实施省“861”项目15个,完成投资12亿元。实施市“3461”项目42个,完成投资38亿元。特步(安徽)产业园、安徽环保设备制造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全年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40个,项目储备规模达560亿元。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先拆迁、先选房”和“四绩”考核[1]激励等工作机制,规范农民建房审批程序,探索实施征迁工作“模拟安置”[2]新模式,征地拆迁在困难中取得新突破,全年拆迁90万平方米。城乡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加快,6.6公里淝南路县乡道路提升改造基本完成,两个园区自来水干支管网和城区中东部昌明街等9条道路弱电线路铺设完毕。城市新形象提升工程加快实施,明珠广场、五源港口码头启动建设,淮上大道、解放北路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实施,蚌固路改造推进顺利,淮河景观带建设等前期工作完成,城市管理属地化,环境保洁市场化运作有序推进,城区主干道路全部实施市场化保洁,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大建设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全年实施大建设及世行、日元项目11个,完成投资14.4亿元。开工建设龙华路桥、双墩路桥和大庆北路、淮海路等10条道路,建成10.2公里;动工建设35KV海吉星专线工程;完成10KV西电东送四回路及35KV大庆桥北接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7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65万平方米,安置回迁群众7300户;杨湖、清河等31个村信息固化[3]工作完成,交付净地6995亩,新增违建图斑应拆尽拆,违法建筑得到有效控制。
   ——财税工作有序推进,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四亿元大关。重点财税支柱企业不断壮大,安徽五建集团年产值首次超30亿元,区本级纳税突破4000万元。财政支出结构日趋优化,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有力。“营改增”[4]工作稳步推进,公务卡制度积极推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监管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开展,全年为企业协调融资近5亿元。采用BT方式和发行国元信托计划,吸引6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发展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破解。
   ——民生保障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和谐繁荣。31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失地农民保障得到加强,全年办理农转非4570人,4325名城镇居民、2320名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社会保障,687名重度残疾人和各类困难群体得到生活救助,7.42万名居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2.17万名60周岁以上居民享受养老待遇,梅桥敬老院扩建工程完工,600多名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补助标准增至1540元以上。义务教育工作有序推进,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筹集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884万元,全年拨付专项经费1.06亿元,校安工程全面完成,特教中心开工建设,科技贸易学校建成招生,梅桥中心小学等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完成,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省级奖励。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小蚌埠镇、曹老集镇分获国家级、省级文明乡镇称号,吴小街镇滨河村农家书屋被授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诚信计生”扎实推行,创建“四新”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30个、示范家庭2800户,发放计划生育奖扶金34.02万元。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等10类国家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全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4787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03万元,区卫生服务综合楼、区急救中心基本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补贴“家电下乡”等工程资金557万元。15万亩农田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年获赔76万元。支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资金550万元,新建和维修村内道路、农田水利等项目28个,受益人口达9.7万人。新建王小沟等4个行政村安全饮水工程,惠及群众1.15万人。完成1000户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实施七号沟等危桥改造项目6个。全年投入农民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资金920.3万元,改造农村危房户927户,垃圾转运站建成运营,126路公交车开通。全民创业行动深入实施,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54家、个体工商户953户,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527人,新增就业人数4188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路东等5个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深入推进,大建设环境保护等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全区信访形势持续稳定,治安环境持续优化,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初步建成,40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稳步推进。“法治淮上”创建成果显著,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达41%。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全年规上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5%。新引进各类人才64人,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审计、统计、监察、人事、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机关事务、老龄、档案、侨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政府服务不断加强,工作效能明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显著提升,创先争优、五级书记大走访、保持党的纯洁性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行政问效问责机制进一步健全,率先在全市建立重点工作督查督办电子监察系统,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60件,政协提案73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参加政风行风热线11次,办理各类咨询投诉500余件(次)。应急管理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电子监察廉政风险防控工程启动实施,机关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有效落实,工作人员上下班工勤车开通,食堂就餐质量得到改善。“我负责、我来办、马上办”工作理念贯彻有力,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2012年工作即将过去。一年来,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区人民的意愿,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抢抓机遇,有效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这一切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区单位、离退休老同志和其他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对此,我代表区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淮上区的发展与四区的定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支撑力、关联度强的主导产业还未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综合承载力不强;中心集镇集聚能力较弱;财政刚性支出不断扩大,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压力较大;干部队伍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主要工作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继续扩大内需、产业转移等宏观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湖集聚、拥河发展”和“四区”[5]发展战略,继续实施“三化、三集中”[6],努力实现两个突破[7],推动两个提升[8],全面掀起新一轮“大投入、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高潮,建设美丽淮上。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6亿元,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完成6.44亿元,增长2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8亿元,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增长18%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两大园区建设平台,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战略,着力打造实力淮上。
   ——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企业建设步伐,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一要扩容增量。抓住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机遇,加快完善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产业布局规划,着力做好园区扩区工作,力争新增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二要提档升级。全面启动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和淝河路等6条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特步大道、大庆北路等路网工程,延伸龙华路、上河路,建成小蚌埠、大庆北路两个公交枢纽站。利用淮上大道等主干道两侧园区企业闲置土地配建商贸服务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提升园区形象,促进转型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三要调优增质。加快推进特步产业园、环保设备制造基地、盛世光电玻璃产业园等三大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全民创业园二期和建设宝岛、轩马、绿的等电动车产业“园中园”项目;立足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上中下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抓住国家产业转移历史机遇,优化结构调整,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好传统特色产业。四要抓大扶强。切实加大企业技改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加快推进联友压力容器、今上导电膜等项目建设进度,扶持鸿申压缩机、卫食园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底园区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新培育超亿元工业企业5家以上,新增规上企业3家以上。五要深抓项目。围绕产业规划和结构布局,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加快编制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大重大项目推进、落实、储备力度,力争全年谋划项目突破6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0个。
   ——以专业市场培育为主线,强力提升商贸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加速实现商贸兴区战略。以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契机,加快建立“功能完善、空间集聚、业态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好专业市场培育、商贸流通业态、现代物流产业“三张牌”。围绕八大业态[9],建设大型商业经济圈,吸引品牌企业、大型超市入驻,快速聚集人气,实现商贸繁荣。充分发挥大项目辐射带动效应,加大引商转工力度,做大做强三产。加快推进义乌国际商贸城建设,力争2013年10月一期主体市场建成运营,打造商贸物流业态“新名片”;加快完善通成紫都城市综合体相关服务配套,力争2013年底鼎丰国际大酒店建成开业,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地标”;加快推进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力争一期市场建成运营,逐步形成“南有光彩玉器城,北有中华玉博园”新格局;加快推进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二期、皖北钢材市场、海通医药物流中心、华东农资机电市场等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国购广场、中烟仓储物流、中石化物流等项目,力争园区全年投资14亿元以上,建成运营项目10个以上,营业额突破80亿元,努力打造蚌埠第一大商圈。
   ——以两大园区和双墩文化、三汊河湿地为平台,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全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紧紧抓住长三角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批准设立的机遇,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美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积极开展以商招商、驻点招商,择优选精,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及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大对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重大在建项目和双墩文化公园、庄讯环保等在谈项目的落实跟踪力度,确保在谈项目早日落地,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充分发挥驻外招商小组桥梁纽带作用,招大选优,力争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群、壮大一片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确保招商项目顺利落地。通过努力,力争实现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新突破,全年招引内资突破100亿元,引资总量增长25%以上。
   (二)完善城镇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建设魅力淮上。
   ——加快主城区建设步伐,做大做美中心区域。坚持规划先行,结合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八大规划”[10]修编。加快城市形象打造,着力推进淮上大道、解放北路、蚌固路等城区主干道路提升改造和滨河景观带、小蚌埠四十米大沟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双墩路、龙华路等4条道路绿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加快交通路网拓展,开工建设滨河路等15条道路,启动城市中环线、朝阳北路、大庆北路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促成延安路淮河桥开工建设,积极谋划延安北路建设,提升吴郢至淝光等乡村主干道路,推进五源港口建设,拉开主城区交通框架;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启动21﹟旧城改造等8个项目拆迁,完成大庆路淮河桥两侧和22﹟、23﹟等6个旧城改造征迁,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安置房建设,开工建设槐花园F区等5个安置房项目,加快荷花园三期等6个项目建设,配建完成槐花园C区等小区2191套配建廉租房,竣工交付果园新村等项目1613套公租房,力争全年安置房开工70万平方米、竣工62万平方米,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完善配套建设,启动大庆北路公交枢纽站建设,推进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业园污水提升泵站和城区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功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聚集人气,推进明珠广场、星河世纪城等6个商业楼盘建设,力争全年开工建设房地产140万平方米以上,培育楼宇经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格化、柔性化改革,加大对城区出入口、主次干道等重点区域整治力度,继续探索完善环卫保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彻底改变城区“脏、乱、差”现象,全面提升主次干道两侧绿化亮化及沿街外立面档次,展示城市形象;加强社区管理,推行数字城管,提高市民综合素质。通过二三年的上下拼搏,努力把中心城区做大做美!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建设特色美好乡村。结合土地整理、村庄整治、项目集聚、产业发展等优势,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以101省道拓宽改造为契机,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提升曹老集中心城镇形象;抓住撤乡建镇机遇,推进梅桥经济总量壮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立足区位优势,提升小蚌埠综合服务配套建设,打造皖北工贸重镇;围绕吴小街物流产业集聚区定位,引进中技新型建材、石材城、中宝新型建材等项目,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园。完成惠及群众万人以上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4个以上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环境优美特色集镇。完善农民建房管理,加大控违拆违力度,疏控结合,促进违建“零增长”。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突破。
   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美好乡村建设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强化资金整合,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用五年时间将全区二级规划区内的所有中心村全部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注重软硬实力建设,保障村级运转和村干部工资待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农民素质提升等工作,2013年底前完成清河、杨湖等首批10个中心村建设任务。
   (三)依托优势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特色农业,加快建设绿色淮上。
   ——围绕特色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现代精品农业,拓展农业增收空间。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抓好华圩蔬菜、双墩蔬菜、清河莲藕和润天生态农业“四大科技示范园”建设,争创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畜禽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争创省级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区;巩固提升养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力争新建10个以上市级养殖小区,积极争创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等现代旅游农业,打造北淝河沿岸13公里水生蔬菜观光农业风景带;加强现代标准农业设施建设,建设王小沟、吴小街等排灌枢纽,实施曹老集东片农田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推进淝北、杨湖土地整治项目区和梅桥蔬菜基地土地流转,做活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2个以上。
   ——挖掘文化和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结合三汊河、双墩遗址、北淝河、淮河景观带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制定文化旅游长期发展规划。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推进双墩文化公园、三汊河湿地公园、万亩莲藕自然风光带和农家乐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生态旅游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淮上区打造成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四)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开源节流,全力打造活力淮上。
   在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担保、小额贷款等业务,多渠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力争全年融资20亿元以上。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努力激活民间投资。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做好项目编报,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支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运用财政贴息、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坚持开源节流,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坚持依法征管,加强税源监控,强化企业注册跟踪管理,调动镇村培植财源、协税护税积极性,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力争2013年财政总收入比今年再增1.3亿元。
   (五)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统筹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建设和谐淮上。
   ——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区级财政资金投入,高标准完成省市民生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民生工程实施范围,增加实施一批环境提升、棚户区改造等区级民生项目。定期组织民生工程“回头看”,强化后期管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生工程建设,建立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和科学高效的考评机制,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筹建全区人力资源市场,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五大保险”[11]覆盖率。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公立幼儿园建设,完成蚌埠八中、梅桥中学、吴安小学等7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工建设技工学校、特教中心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职教园区、禹王中学项目建设,加强教育质量管理,打造教育品牌。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开工建设蚌埠肿瘤医院、皖北医疗中心、梅桥乡卫生院、吴小街镇卫生院、老年公寓和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项目,启用区卫生服务综合楼、区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区急救中心,继续加大新农合参保力度,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提升医务人员素质,着力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大食品安全资金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全区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计生国优创建成果,全面推行“诚信计生”,构建和谐人口发展环境。加快区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成区级图书馆、档案馆。积极推进“大社区”管理模式,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加大农村路网投入,大力实施农村危桥改造等民生工程,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双拥成果。积极推进老龄工作,支持妇女事业发展,关爱残疾等弱势群体,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管理,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坚持依法治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继续推行区级领导干部开门“大接访”、“带案下访”活动,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区开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安全生产各类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切实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应急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
   (六)坚持以民为本,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政府执行力,倾力打造民本淮上。
   人民的厚望、发展的重任、竞争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尽心竭力、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努力打造能力过硬、执行有力、作风优良、群众信赖的诚信型政府。
   ——着力提升加快发展的施政之能。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党性教育,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施政能力提升,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府。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细化目标任务,强化执行举措,碰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敢破解,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取信于民。
   ——强力夯实以民为本的执政之基。坚持群众路线,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因民而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突出解决群众需求,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以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取信于民。
   ——大力强化务实高效的为政之风。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重点工作督查督办等行政效能监察体系,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区,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在重大项目、难点事务、关键环节上靠前指挥,现场协调,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工作有力推进,努力形成部门协调配合、上下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以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
   ——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从政之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思想,珍惜民资民力,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规范从政行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电子监察“廉政一把手工程”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和透明度。全面落实“一岗双责”,经得住“四种考验” [12],严防“四种危险”[13],加强对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淮上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魄力阔步前行。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为建设美丽淮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 释——
[1]“四绩”考核指我区在征迁拆违工作中建立并实行的“亮绩、比绩、核绩、评绩”四位一体考核激励机制。
[2]“模拟安置”指我区在征迁安置工作中探索建立的以摸清被征迁群众“安置愿景”的一种工作模式。
[3]“信息固化”指我区在征迁工作中采取的一种以影像或图片资料等形式摄取的凭证,是防止部分村民突击建设违章建筑的一个有效手段。
[4]“营改增”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5]“四区”指2010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淮上区打造成为蚌埠“跨河发展的新城区、重点产业的承载区、城市功能的拓展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战略发展目标。
[6]“三化、三集中”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我区区划调整之初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
[7]“两个突破”指城镇化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较往年取得新突破。
[8]“两个提升”指园区形象提升和主干路网框架形象提升。
[9]“八大业态”指家居建材、农副产品、钢材石材、农资农机、医疗设备、仓储物流、五金机电、零售服务等8个市场业态。
[10]“八大规划”指职教园区规划、淮河北岸景观规划、三汊河双墩景区规划、工业园区扩区规划、商贸物流园区扩区规划、城乡一体发展规划、蚌埠市北出口建设规划、淮河北岸商业圈总体规划。
[11]“五大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种保险。
[12]“四种考验”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3]“四种危险”指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