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89号提案的答复
张孟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引导我区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提案”收悉, 教体局高度重视,及时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作为传承文化途径之一的学校教育,在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上肩负着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为中心,进而影响社会,这是提升公众对 “非遗”认同度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对“非遗”保护的号召。
淮上区教体局一直重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区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努力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淮上区把“立德树人”作为淮上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任组长。区教育局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抓手每年有计划对中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使非遗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开展。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长期以来淮上区教育局积极在各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各中小学每天利用早读课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学校利用显示屏、广播、校园网等媒介推送古诗词名篇,使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淮上区教育局每年组织区级经典诵读比赛,今年举行了淮上区2024年“新华杯”中小学师生经典诵读比赛、2024年淮上区“智慧大阅读”经典诵读比赛暨阅读专题培训,对优秀学校、学生进行奖励;近几年我区蚌埠市后场小学、蚌埠八中、淮上实验小学在蚌埠市经典诵读大赛中都勇夺一等奖。
三、开展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瑰宝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区中小学已将书法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范畴。小学1-2年级开设硬笔书法课、3-6年级开设软笔书法课,各校统一订购书法教材,每周一节书法课,聘请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从事书法课教学。要求每学期制定书法课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认真开展书法课教学活动。各校在书法课基础上开设书法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书法活动,对各班优秀书法苗子进行教育培养。各校还通过举行书法比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在学校的走廊里、教室、办公室、宣传橱窗展示师生书法作品来提高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区教育局每年都举办汉字书写大赛、书法抽测等活动不断提高各校书法教学积极性。
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是蚌埠市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地方戏。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淮上区从2017年以来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区教体局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采取政府买单形式每年请安徽省泗州戏剧院送戏进中小学活动。通过讲座、戏曲表演、学生参与互动等形式使广大学生对戏曲有了更多了解,帮助学生感知戏曲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五、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促进非遗传承
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2015年以来淮上区教体局每年按照时间节点有计划在中小学开展“我们的节日”。比如:我们的节日-春节。在春节来临之前各校制定活动计划,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解年文化相关知识,书写春联、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礼仪等。在清明节开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活动,通过网上祭拜英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端午节各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端午线上宣传,内容涉及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知识竞赛、端午节诗词、端午节的意义等。通过以上活动使同学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理解,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加强社团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我区中小学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建立学生喜欢的各种社团,目前我区学校开设的社团课程有中国象棋、书法、篆刻、剪纸、传统武术、音乐、绘画等等;不少学校取得一定成绩形成品牌特色。蚌埠市吴安小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将“葫芦文化进校园”打造成学校的特色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种葫芦、养葫芦、绘葫芦、演葫芦等过程体验,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蚌埠市吴安小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将“葫芦文化进校园”打造成学校的特色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种葫芦、养葫芦、绘葫芦、演葫芦等过程体验,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
蚌埠市淮上实验小学剪纸课程,已形成品牌并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剪纸社团学习了团花剪纸、彩纸剪纸、立体剪纸等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在无形中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剪纸作品《凤凰于飞》 《喜迎中国70周年》并且荣获市一等奖,其中剪纸工作坊获得安徽省工作坊展演二等奖。
2016年9月蚌埠市后场小学组织创建了“陶然印社篆刻艺术工作坊”,确定篆刻艺术校本课程开展的内容、形式以及目标。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以及家长的支持,学校的篆刻特色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上级部门的认可。2020年,在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学生篆刻大赛中学生获奖、学校获集体组织奖;被授牌蚌埠市书法家协会书法、篆刻传承基地;被市关工委授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2022年,在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中学生获奖;在安徽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篆刻手工艺术工作坊一等奖;2023年,在第五届经典诵写讲“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中三名学生入围。
我区在引导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工作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开展了许多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此项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比如经费紧张、专业师资短缺、教学任务重、时间难以保证等等。今后我区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好的方式方法,把我区非遗进校园工作做的更好。
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办复类别:A
联 系 人:丁明堂
联系电话:18900521886
蚌埠市淮上区教育局
202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