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坚持减负与赋能双向发力 激发基层干事活力
安徽以服务群众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车减负”与“为马赋能”双向发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让基层更有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解难题、办实事。
上午九点,滁州市南谯区永乐社区的网格员们准时开始了一天的小区巡查与入户走访。
网格员许胜琪:以往这个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写总结、填报表,扒在电脑上一扒就是大半天,现在减负了,每天至少有80%的时间都在走访群众,给居民真正做一些实事,自己心里也踏实、也有获得感。
针对社区负担过重问题,滁州市严格对标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的文件要求,积极落实省委“减少形式主义负担,提升基层工作效率”的决策部署,砍掉了很多过于形式的机制牌子,同时大幅精简文件会议、进一步规范督查检查,从而让社区干部能够不再整天忙于填表开会,而是真正走进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永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成静:社区挂牌减少了二十余块,上报纸质材料减少百分之七十,现在文件少了、考核少了,会议短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居民中间,腾出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实事。
宿州、池州等市从队伍建设、机制优化、载体创新等方面久久为功,以系统思维打出减负“组合拳”,推动减负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代村村村委会委员陈昭雪:我们村两委的各种报表减少了,各种会议也减少了,还有我们的工作群也退出了很多,给我们村两委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下基层,花更多时间在老百姓实际需要上面。
宿州市埇桥区汴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尹杰:我们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彻底解脱出来,也能够推开门、走进户、办实事的时间就大大的增多了,全街道目前形成了重实干、做实功、务实效的浓厚氛围,这正是减负赋能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职。马鞍山市以“全科社工”改革为抓手,将减负成果转化为服务效能。改革前,花山区湖东路街道中岗社区为民服务窗口需要五个人坐班,如今“全科社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两个人就能高效办结,居民办事跑动次数从2次减为1次,时长时长缩短40%。
居民王东生:我到社区来办退休手续,到办事窗口只要找一个人就行了,大概三四分钟就办好了,办事效率很高。
亳州市谯城区创新打造“1+3+1”智慧治理体系,用数字技术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让服务更高效、群众更安心。
薛阁街道马元社区党委书记郭侠:我们现在搭建的“1+3+1”智慧治理体系解放了我们社区干部60%的精力 ,同时社区干部应对复杂情况的底气更足了, 破解疑难问题的思路更宽了 ,服务群众的办法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