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经过此轮疫情的考验,在后疫情时代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补齐短板,以此为契机,总结抗击新冠感染疫情的经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利于促进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达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康复回基层”的基本目标。
一、构建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
后疫情时代应以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及补偿机制,印发2023年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范围、内容及资金保障,确保三年内全区75个村卫生室、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个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制定淮上标准化建设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层次培训主体及培训任务。通过三年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比达到60%。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区共有5家镇卫生院,其中达到“推荐标准”1家,达到“基本标准”3家。保证组团服务、包干责任、全面覆盖、网格到底,实现对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和突发传染病的双管控。同时,鼓励家庭医生签约,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家庭医生签约率稳步提高,慢病随访工作扎实推进。加强与蚌医二附院、中医院协作,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两个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保障母婴安全。
二、构建高效能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融入财政、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一是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专业设备,加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配置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全面检测、快速筛查能力,密切跟踪研究病毒变异和传播情况,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危机处理能力。二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联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系统与应急管理部门有效协同机制,在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等方面配合联动,提高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保障水平,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形成功能互补、协作密切、责权清晰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格局。全区共设 82个公共卫生委员会,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
三、构建高水平的公共健康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全区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近年新招考临床、口腔等专业3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全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组织和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级各类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2022年度完成医疗卫生人员岗位培训400余人次。同时通过医联体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利用驻进来和派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构建紧密型的城市医疗联合体
按照省市关于医联体建设工作安排,我区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总目标,积极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重新组建了以蚌医二附院为牵头医院,沫河口镇中心卫生院、曹老集镇中心卫生院、吴小街镇卫生院为下级单位的医联体协作单位;以蚌埠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小蚌埠镇卫生院、梅桥镇卫生院为下级单位的医联体协作单位。通过牵头医院相关专业人员派驻,因疫情停滞的住院部得到重启,住院病人得到稳步提高。牵头医院选拔多名优秀医护人员下沉到乡镇卫生院,补齐基层服务能力短板,推动“家门口服务”真正落地。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推行家医签约服务,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疑难病症及时转诊,得到专科医生诊治,这对引导居民首诊、逐步改变其小病直接到大医院找专家的就医观念和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