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2023年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2023年更是全力拼经济的关键一年!
岁末年首,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从一个个实例、一组组数据中,感受淮上区这一年以来的奋勇争先、华丽蝶变:
深冬时节,寒风凛冽。在延安路淮河大桥、蚌埠三中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工程车来回穿梭,建设者们正紧盯目标,热火朝天抢工期、赶进度;在八一化工、雪郎生物、正杰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厂房车间内,工程师们正加班加点研发新品,生产线加速运转,技术工人们正忙碌着完成订单;在万达广场、金鹏玖玖等城市综合体,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新消费模式,带动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摩肩接踵的人们和商家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合奏出了幸福生活的“交响乐”。
这一年,敢为人先的淮上人,创造了企业主导加政府推动的“淮上现象”,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全区经济运行季度“赛马”处于全省前列,其中二季度在全省45个市辖区中排名第1位;全省推进皖北“两个加快”考核成绩优异,其中二季度在皖北17个市辖区中排名第3位、三季度排名第1位。
这一年,抢抓机遇的淮上人,创新实施了央企资金投入城市发展的“淮上模式”,找到了一个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方法:延安路淮河大桥开工建设,司马庄路淮河大桥启动实施,“靓淮河”工程快速推进,蚌埠三中新校区开工建设,中铁集团投资实施的小蚌埠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加速实施,吴小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实施,淮河北岸新区积势蓄能,加速崛起,发展建设驶入“快车道”。
这一年,更是淮上人争先进位,奋勇拼搏,推动全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年:不仅招商引资、民生教育、农业水利、文化旅游等各项工作成绩取得大幅度提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66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的“靓丽数据”,为全年收官之作书写出“完满答卷”。
提升发展能级 驱动新城生长
工业经济提质扩量。扎实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工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预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14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47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施重点工业项目32个,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支持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技改升级,完成技改投资46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对124家规上企业精准画像,落实差异扶持政策,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至11.36万元/亩,增长30.72%。加快腾笼换鸟步伐,盘活低效闲置用地450亩、厂房3.3万平方米。
服务业态活力彰显。加强限上企业扶持和限下主体培育,争取上级服务业引导资金1820万元,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0家,新增规上服务业入库企业4家、入省平台2家。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加速产业集聚,全区战略性新兴企业增至57家。创新推行“市场采购+特色产业”新模式,承办“国际茶日”安徽主题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合规出口新通道,全年培育三类市场经营主体137家,完成出口额40亿元,同比增长27.5%。文旅融合加速发展,三汊河湿地公园、韵莲苑、八大集千亩荷塘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梅桥镇淝北村获评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甬蚌合作等发展机遇,聚焦精细化工、高端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精准招商,选派14名优秀干部组建上海、深圳、宁波3个招商分局和生物化工等3个产业分局,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坚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依托八一、雪郎、海华、佳先等龙头企业集聚效应,挖掘招商资源,引进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共引进深圳华鼎星智能触控显示屏等亿元以上项目6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协议引资184.06亿。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参加省四批次集中开工项目27个,总投资11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5亿元。纳入省“大新专”项目71个,总投资519.68亿元。抢抓国家扩内需、补短板政策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编报,获批入库非标专项债项目5个,总金额26.07亿元。强化土地保障,供应土地23宗1255亩,其中工业用地6宗463亩,居市辖区第1位。总投资55亿元的深圳高速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八一化工二期扩建项目、长兴太湖能谷科技智慧零碳电厂等1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凯盛应用材料超纯二氧化硅等27个项目开工建设;正杰新材料等39个新兴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盛世新能源高透特种封装材料项目投产,建成世界单体最大智能连线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生产线。
优化服务生态 增强发展动能
园区建设更有速度。启动实施总投资18.5亿元的化工园区产城融合项目,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厂房、雨水明渠、综合管廊等工程快速推进;危化品停车场建成投运,建成淝河北路雨水明渠,金滨路、金潼路综合管廊3公里。加快推进百川生物医药产业园、科创产业园等6个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大气监测系统等环保安全设施提标项目,开源大道污水架空管线、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站等项目交付使用,智慧园区项目一期投入运营。强化安全保障,淮上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级顺利通过复核验收,达到较低安全风险等级(D级)园区。
改革攻坚更有深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省级试点全面完成,划转13个区直部门52类131个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100%网上受理、网上可办,有效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一照通”改革试点,聚焦办照办证联动,通过“一照通”系统改革办理办件362件。全面推行淮上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成立蚌埠工投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开发区“一套班子、一个平台”新体制。
创新驱动更有广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成果对接平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年预计上报全社会研发费用5.4亿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11件,同比增长109.4%。支持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品和项目竞争力,安徽汇氟新材料三氟化氯和氟氮混合气项目获评国家“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凯盛应用新材料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量增至7家;城市药业等18家企业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有效数达50家。中粮生物科技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安徽特步等3家企业新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35家。
营商环境更有温度。落实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包保制度,298家企业、31个项目纳入领导干部包保库,累计收集企业问题 364件,满意率、办结率均达98%以上。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新增退税减税降费9.31亿元,其中留抵退税1.24亿元。助力企业融资,引导企业注册信易贷等金融服务平台,注册1.65万户,帮助18家重点企业协调银行贷款担保9.25亿元,解决融资8350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3.18亿元,开展“园区贷”4250万元。帮扶企业办理专利质押贷款20件,金额2.46亿元,居全市第2位;指导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融资质押解决融资难问题,融资2.92亿元,居全市第1位。
聚力生态宜居 共绘魅力画卷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步伐。区域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蚌五、蚌固高速建成通车,宁洛高速四改八、淮宿蚌城际铁路项目快速推进。安置房建设加快实施,新开工安置房5138套,淮上明居东区开工建设,淮上明居西区、清河二期、永康苑南区主体竣工,永康苑北区、九台府邸等2248套安置房交付使用。城市路网不断完善,滨河路等8条道路建成通车;总投资1.8亿元的城区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龙华路、长征北路等重点路段完成提升改造;实施8个社区23个小区雨污水提升改造工程,困扰群众多年的雨水漫溢顽疾逐步改善。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建设持续推进,淮滨街道27个小区全部实行垃圾分类。淮上智慧“1+N”综合信息系统运行良好,受理各类数字城管案件2.5万个,处置率100%。深入开展住宅物业管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持续开展“红色物业”创建,小蚌埠镇荷花园社区获评全省“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结合暖民心便民停车行动,新建停车泊位6400个。推进园林绿化提升,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6万平方米,新增街头游园1个、绿道5公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建成淮上好人公园,升级8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10人荣获“蚌埠好人”。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人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十大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惠民保障有效落实,发放民政优抚各类补助9000万元,受惠群众4.4万人次。住房保障服务精准精细,4778套公租房补贴放发到位,75户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织密全民健康医保网,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征缴23.5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创业就业工作有序推进,新增城镇就业8232人,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183%;精准对接服务市场主体,开展招聘活动106场,帮助解决用工1846人;帮助解决个人创业贷款474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1600万元,均超额完成市级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完成星河小学新建、曹老集中学改扩建、三铺中学教学楼改扩建等13个教育项目。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完成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新建、改造、提升35个。医联体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以蚌医二附院、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5家镇卫生院为成员的紧密型医联体;总投资8亿元的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与蚌医二附院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功申创。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国家中医药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文化设施不断健全,区图书馆建成运营。
从全局谋划一域 以一域服务全局
2023年前后,市委、市政府从“靓淮河”工程、延安路淮河大桥、淮河北岸新区建设3个方面精准落子拥河发展“三部曲”,为淮上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明晰了精准的发展路径。自此,淮上区框架基本定型,重大项目建设完工,民生配套日趋完善,产业项目招引落地风生水起,开启了新区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
2024年是淮上区建区20周年。2024年,淮上区将牢固树立“拥河发展”理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规划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淮河北岸新城区。
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抢抓延安路淮河大桥建设契机,加快推进淮河北岸新区规划建设,依托淝河大道、延安路两条城市轴线拉开发展框架,形成东西拓展、南北连接的城市走廊,坚持小蚌埠片区、职教园区、商贸片区、淮上行政片区、吴小街片区、西门渡片区等多板块联动,加快淮河北岸核心片区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小蚌埠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两馆一园”,双墩路铁路下穿等骨干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坚持做“实”项目前期,做“大”项目储备,做“快”项目落地,做“优”项目服务。紧跟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围绕淮河北岸新区“一轴、三心、多片区”整体功能布局,谋划延安北路核心片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围绕蚌埠北站,谋划高铁物流基地项目;围绕片区开发与产业升级,谋划物流总部经济及配套住宅等项目,力争全年谋划项目超55个、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清单+闭环”管理,超前做好项目报批、资金保障、征地拆迁、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力争蚌埠北站、零碳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早日开工,中通快运结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大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力争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淮上区“拥河发展”的脚步蹄疾步稳,一幅依托淝河大道、延安路两条城市轴线拉开框架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将成为宜居宜业宜人的新“典范”之城,也将成为蚌埠人民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